“不可能”是最大的隐患
苹果大小的钚,就足以造成数十万人无辜伤亡。对于核电发展来说,没有百分之百安全,也不能允许“万一”的存在。
千年一遇的海啸使得按抗百年一遇自然灾害标准设计的核电站不堪一击,日本福岛核事故的警示在于:人们必须反省目前在核安全理念上的缺陷或偏执,那些常被认为的不可能,往往就是核安全最大的隐患。预防事故发生、保障核安全永远重于事后的缓解和处理,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环保,因此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能算过分。
此次在荷兰海牙召开的核安全峰会,其现实意义就是,各国携手,立即行动,确保“三核”安全,即核武器、核材料和核技术安全。
当前,全球有430多个核电反应堆、250多个核研究反应堆、200多个核燃料循环设施在运转。如何在合理利用核能的同时,防止核原料被盗窃、破坏或非法利用?一些威胁核安全事件的发生给国际社会敲响了警钟。核恐怖主义已成为全球性挑战。
全球性挑战要求全球性合作。一个木桶的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一个国家的失守,带来的可能是世界的灾难。实现普遍核安全,需要各国携手努力。只有各国严格履行核安全政治承诺、完善核安全体系、加强核材料管理和打击核材料非法贩运,加强国际合作,使各国既从中受益,也为之做出贡献,才能缔造普遍安全的世界。在核安全方面,我们要力争做到“即使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也不让一个伙伴掉队”。
全球性挑战要求中国展现历史担当。作为核能发展大国,维护核安全不仅是自身的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多年来,中国在核安全领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加强对敏感核材料和放射源的管理,坚持“一克不丢、一件不少”的目标,打击和遏制核材料非法贩运,积极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各国开展国际合作。随着中国不断发展,意味着中国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意味着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意味着国际安全正能量的增长。
全球性挑战要求我们形成正确的核安全观。当前我国公众和有关部门对核安全存在着两种片面的思想认识:第一种是“谈核色变”,认为核电是个定时炸弹,迟早是要发生事故的,他们拒绝发展核电,尤其无法接受自己身边建设核电站。第二种是盲目乐观,认为我国核电技术发展非常快,比福岛核电站技术先进得多,肯定不会出大问题,即使有一些问题,也是可控的,影响与危害是有限的。对于前者,我们要向社会普及核能利用的科普知识;对于后者,则应重点纠正核能安全的神话,提高危机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不可能”的盲目乐观背后,或许藏着的是真正的危险,甚至是不重视和不作为。诚然,中国核电发展的方向不可改变,核电在能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改变,发展核电的步伐也不会停止,但保障核安全应是所有这一切的前置条件和固本之基。在描绘核能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蓝天白云之前,还应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留下更多时间和精力反省过失,堵塞漏洞。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