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向土壤污染亮剑
●背景
4月17日,国家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土壤总体的超标率达16.1%,其中,耕地污染率达到19.4%。这是经过8年调查之后,我国首次公布土壤污染的相关数据,尽管数据结果不甚乐观,但多数人对相关部门主动信息公开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从最初的“按国家秘密管理”到现在的主动公开,土地污染普查结果公开释放出哪些信号?其对于土地污染的防治有何积极意义?相关信息公开存在哪些难度?接下来土地污染信息公开有哪些进一步深入的空间?且看各方说法。
意义积极深远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曾祥斌
毫无疑问,土地污染情况的公开是好事,公开肯定比不公开要好很多,这应该得到公众的充分肯定。长久以来,土地污染的情况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过最终“丑媳妇还是见了公婆”。虽然这一过程有些漫长,但无论如何,只要是公开了就应该得到公众的掌声。
可以说,是公众一直以来的强烈呼声,促使相关部门公开了土地污染情况的相关数据。实际上这也反映了公众对土地资源保护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公众对环保问题高度关注甚至比公布数据本身的意义更加重大。
■河南大学自然地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梁留科
毫无疑问,公布土地污染的相关数据意义非常重大,对于保障土地的健康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土地健康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土地健康将直接决定粮食的健康,而对土地污染进行严格的监控有利于保持土地的健康状态和维持较好的生态系统。长远来看,这对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相关数据的越来越详尽,土地污染情况也能实实在在地指导人民群众购买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能够让人们了解到底哪里是重污染区,哪里是良好的产粮地区,这对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马军
公布土地污染情况本身具有非常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此前相关部门以数据涉及国家秘密为由而不进行公开,不太合适,因为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公众的健康,公众应该拥有相关的环境知情权。而此次相关数据能够有所公开,无疑是向着好的方面迈进了非常积极的一步。
大家都知道,目前空气质量的信息是公开的,而且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全国190个城市每个小时的空气质量信息都是公开的。此外水质量的信息也有所公开,虽然与空气质量信息的公开存在一定差距,但无可否认已经走上了公开的道路。不过,土壤的相关信息长期以来都是空白,信息缺失容易引起公众恐慌和担忧。所以,现在主动迈出这一步,主动公开相关数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能止步于此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主任 林玉锁
就数据本身,我认为数据的调查方式非常科学。在调查过程中有统一的规划并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操作,具有非常严密的科学性,我相信依靠如此科学的调查方法,得到的数据必然能够反映客观情况。我对这个数据的权威性非常有信心。
对于目前的调查数据可能带来的影响,就像是我们面对体检一样,只是做一个初步的检查,当发现任何一个数据出现问题时,需要进一步的核实和调查,才能确认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这意味着数据出炉后还需要有更加进一步深度的核查。
对于公众迫切关注的土壤污染是否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问题,目前还很难回答,但国家和政府正在努力给出答案。环境信息公开是大趋势,我相信未来随着调查的深入,公布的数据会更加全面。
完善治污制度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马军
目前看来,公布的内容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毕竟还有很多数据没有公布,比如没能具体到一些地区或一些企业,这样对于指导公众规避风险,作用不大。同时,数据不够详尽也很难给污染企业带来真正的压力。在这个问题上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一些国家建立了追究制度,甚至可能追究到几十年前污染土壤的企业,让污染企业承担治理和修复所承担的费用。追究制度或许不能使土壤完全恢复,但是却给企业以深刻的教训,使之认识到如果污染问题不解决,将会面临巨额罚款。我认为中国也应该建立类似的制度。
未来如果要公布更为详尽的数据,国家还需要提前准备好应对措施。因为详细的污染数据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抵制,那么这些地区就需要做好农业转型和农民安置,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此外,当治理和修复污染土壤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新的污染,避免陷入边污染边治理的怪圈,否则会给环境带来更大的损害,也会面临巨大的修复成本。
■河南大学自然地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梁留科
希望在未来除了公布更加细致的数据外,能够完善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建立相应的机制与制度。如,一旦发现有企业造成污染,就追究相关企业的责任,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理念,不对污染企业手下留情,不仅要让企业治理污染,还要让其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这样才能震慑其他污染企业。
不过,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点,首要的是相关部门的协调问题。土地污染涉及到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在未来的时间里,两个部门的监管责任划分应该更加明确,并且建立协同机制。此外,还要加强数据内涵的宣传,让公众了解土地污染的真实情况,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土地污染情况,才能更好地治理或利用土地资源。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曾祥斌
应该看到,目前公布的数据还不够细致。这也在提醒我们,不能止步于此,还要对数据进一步追问,看是否还有一些对老百姓真正有价值的数据没有公布,是否还有一些信息需要进一步挖掘。
此外,目前公布的只是冷冰冰的数据,缺乏必要的解释,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数据相对比较虚幻,很难从中得到有关粮食安全的具体指示。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关于土地污染情况的数据能够全部向公众公开。当前土地污染情况的公开还只是开始,未来进展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微话集锦
@彩虹265_cs5:治霾先治污。招商时别把污染招进山清水秀的乡下,别等耕地种不出水稻才叫停。耕地保护要学日本,海啸时还不忘保护耕地,这点很难得。
@匠人营国:土地失去了,中国人的根也就断了。作为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国家,是土地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哺育了中华文明。
@于晓华_经济:这样的结果还是触目惊心。也就是中国1/5耕地,污染超标;也就是,中国人吃的粮食至少1/5可能是被污染的。
@土壤修复陈能场:土壤污染信息将不会是 “国家秘密”,文件不说,粮食会说;粮食不说,健康会说。但信息公开有助于稳定民心,有助于立项治理,何乐而不为呢?
@实况神圣: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继续加剧,以后生病的人会更多,花在看病上的资金会增多,花在改善环境上的资金可能比靠污染赚来的钱更多。只有改变增长模式,发展科技,发展新能源,淘汰落后产能,才是最好保护环境的办法。
@谷文杰:土壤污染的主因应该是工业排放,而非化肥农药。当然,国家也应该鼓励种植绿色环保的农产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土壤被污染的可能。
@范闫倪:由于政绩观扭曲,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增加GDP才是重要的,是否污染无关紧要。其实,减少污染才是更大的发展机遇,能让GDP的增长更长久,而且是绿色的GDP,我们不要带血的GDP。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