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气候在变化 风险有多大

更新时间:2014-05-17 12:5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阅读:1447 网友评论0

经过800余位科学家6年的共同努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于今年4月全部面世。

这次评估报告有哪些主要进展?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什么借鉴意义?记者近日采访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中国政府首席代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和部分主要中国作者。

阐明七大科学问题

明确本世纪末全球温升不能超过2℃的目标,否则将面临高风险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立于1988年,根据联合国大会的决议,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组建。IPCC的主要任务,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评估气候变化科学、影响、适应与减缓方面的进展,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提供科学支持。IPCC下设三个工作组和一个特设工作组。

从去年9月到今年4月,IPCC陆续审议通过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气候变化减缓》这三个工作组报告。每一份报告都历经11道程序,包括两轮严格的专家和政府评审。我国共有43位科学家担任主要作者,人数为历次评估报告之最。

长达数千页、满是科学术语的这些报告,主要结论是什么?郑国光介绍,第五次评估报告主要阐明了七大科学问题:

——更多的观测和证据证实全球气候变暖;

——确认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之间的因果关系;

——气候变化已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未来气候变暖将持续;

——未来气候变暖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并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

——如不采取行动,本世纪末全球变暖将超过4℃,如积极行动,仍有可能实现把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要实现本世纪末温升不超过2℃的目标,需要能源供应部门进行重大变革,并及早实施全球长期减排路径。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明确全球温升不能超过2℃这一目标,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能控制温升在2℃以内、温升超过2℃会对人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是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没有的。”郑国光说。

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水资源、生态系统、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果未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相对于工业化前升高1℃或2℃,全球所遭受的风险将处于中等至高风险水平;升高超过4℃,全球将处于高或非常高的风险水平。

“第五次评估报告给出了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最新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郑国光说,“这个报告对今年9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峰会,以及明年将要讨论的《京都议定书》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谈判,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减排压力凸显

近年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增长,人均排放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40年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约占1750年以来总排放量的一半,增长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本世纪末将温升控制在2℃以下,要求将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PPM(浓度单位,1PPM是一百万分之一)二氧化碳当量。

“2012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是393PPM,最近十年年均增长速度2.2%,按照这个速度,不到30年就要达到450PPM。所以要实现将升温控制在2℃以下的任务相当艰巨。”郑国光说。

报告主要作者之一、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周大地说,目前全球采取了很多的减缓措施,但是这些减缓措施还不足以使温升控制在2℃。即使现在这些政策继续执行,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上升3.7—4.8℃,还有一些预测认为升温可能更高。

专家认为,IPCC评估报告再次给国际社会发出一个明确信息:人类必须减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够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我国人口众多,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压力。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应该变压力为动力,抑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过快的势头。

近年来,中国政府做了艰苦的努力,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但中国的煤炭消费还是从2001年的14.3亿吨,一路攀升到了去年的36.7亿吨。伴随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明显。

“我国年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世界平均水平是6.4吨,我国是7吨。中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郑国光说。

中国应该如何加大温室气体减排力度?周大地认为,在消费方式方面,中国坚决不能向美国学习。中国要坚持自己的合理消费方式,勤俭节约,不要浪费。

周大地还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环境的价格不到位,经济肯定做不到以资源节约、低碳的方式发展。天然气价格调整、热价调整等,是必要的。还应该采取能源消费税、碳税等必要的价格引导措施。

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表示,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是中上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现代化进程。中国要努力实现发展路径创新,让温室气体排放的峰值来得低一些。

增强风险应对能力

在强化“减缓”的同时,把“适应”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报告主要作者之一、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林而达介绍,这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农业、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系统、水资源、人体健康和人类生计等产生了影响,很多影响是负面的。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着世界各个地方,从热带到极地,从小岛到大洲,从富裕的国家到贫穷的国家。气候变化常常与其他因素交互作用,从而增大风险。

中国是典型的季风型气候,气候本身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气候变暖又增加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使得很多极端的气候事件经常发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例如,去年夏天,我国南方遭遇了1951年以来最强的高温热浪,持续时间之长、高温强度之大,均创下了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

据统计,1990年到2013年,我国因气象灾害死亡超过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根据第五次评估报告,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可能还会延续。我国防灾减灾的形势非常严峻。

郑国光表示,近年来我国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大大提高,防灾减灾的效益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最大的薄弱环节是我们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而这是准确预报预警的基础。此外,对气象防灾减灾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强化‘减缓’的同时,应该把‘适应’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郑国光认为,我国应进一步增强应对气候灾害风险的能力,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灾害发生及变化规律的研究,提高对易发频发灾害的预警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区域发展、城市建设、重大工程的气候承载力评价和气候影响评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气候在变化 风险有多大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