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水当成自己的血液,好吗?
翻开咸阳市环境教育基地的留言簿,千般滋味撞向心头。参观者们的动容、惭愧与自省在这里交织。
“震动、震惊、震撼!太感人了!”
“振聋发聩,启智化愚。建议大家都来这里净化心灵。”
“我不敢想象,当有一天人类的遗传基因密码因恶劣的水质而改变,人类该如何应对灭绝的危机,还有机会用忏悔的泪水叹息自己对碧水蓝天犯下的罪孽吗?”
……
在咸阳,环境教育基地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催发出一场全民参观学习浪潮。
这是一家以“水”为主题的环境教育基地,采用图文并茂、投影展示、影视互动等形式,将我国水情知识教育融入其中,形象地解释了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水危机时代已经来临的现实,引导人们养成节水、爱水、护水的良好习惯,自觉保护水环境。
以水悟道:提升环境意识
咸阳因水而兴,因水而强。教育基地的建设也是基于咸阳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的现状,渭河治理成为咸阳的重点工程。因此,以水文化为主题,唤醒人们的节水意识,自然成为题中应有之意。
渭城环保分局提出“像水那样思考”的哲学命题,倡导上善若水的理念。人类和山川河流、虫鱼鸟兽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像水那样思考,就是敬畏自然,崇尚伦理,从而确立从自然规律到自然法则、从自然法则到自然契约的价值观和权利观,达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约定。
咸阳市环境教育基地的展示内容还包括水行有道、水韵咸阳、水环境与人类等。另外,在沙盘展示咸阳市的水系分布情况和污水收集管网分布情况。通过数字模拟互动形式,参观者还可以直观了解污水处理工艺环节。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水危机意识。
内容为王:文字推敲显真章
要提升环境教育效果,就必须在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上下功夫。咸阳选择以环境教育基地为载体,联合环保企业共同创建,资源共享,对展板信息和解说词反复锤炼,做到3个结合。
首先是宏大叙事与生活细节相结合。例如,在介绍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时,咸阳市环境教育基地不仅从大处着眼,宏观概述全球水资源分布情况,还选取微观视角,以平实的百姓故事切入。展板上,一张名为《洗脸》的照片极富视觉冲击力:一位手捧半碗水的母亲将水含于口中,向两个紧挨在一起的孩子脸上喷去,为他们洗脸。这位母亲名叫史永梅,生活在甘肃省定西县大岔村。那里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极其匮乏,年降水量只有425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1526毫米。现在,尽管这里的人们已不再用图片上的方式洗脸,而改用毛巾沾水擦脸,但水在他们的生活中,仍是极其珍贵的奢侈品。这个细节生动具体,可感可知。宏大叙事与生活细节相结合,既拓展了视野,强化了亮点,也增强了文字的张力。
其次是经典论述与生动描述相结合。虚实结合,雅俗共赏,有助实现精英式语汇和大众式表达的融合。展览中不仅有“五行水居首,阴阳水为先。善修道者法水之德,善治国者以水为师”这样的文言语句,也有解说员们平实的娓娓诉说:“有时我们会和自己的心交谈:该用什么技巧去摆脱无孔不入的有毒气体、有害射线和高分贝噪音的野蛮绑架?如何在二恶英渗透的土地上收获五谷的芳香?”再辅以云南干旱造成的土地龟裂、玉门因能源枯竭变为空城等图片,既给人以警示,又值得思索回味。
第三是客观展示与祈使劝诫相结合。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触及参观者的心灵深处,起到教育、引导、善化的作用。为了阐明“水危机问题,既是人类的危机,也是地球生态的危机”,讲解员从历史纵向追溯过往战争及其引发的种种环境问题,指出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被破坏的环境中奇迹般地崛起。讲解员发出饱含深情的召唤:“人们啊,把水当做自己的血液,好吗?这是生命健康繁衍的唯一出路。”
形式为辅:细节中传递生态理念
在展馆的序厅,一束激光自上而下,直接投射于玻璃板面。“叮咚、叮咚”的妙音犹如水滴浸润心田,也像一声声警钟叩击心弦。承接这一“信息”的载体,是一个圆形的装置,寓意水滴石穿,象征整个展馆以水文化为主题。圆形集对称、均衡、和谐、完整于一身,在视觉上给人以完满无缺、包容无限、运动不息、动静统一的美好感受。序厅背景是一排大S形水纹状的组合,辅之以波影轻漾,云淡风轻。清晰的结构和流畅的几何形式,成功地营造出一种韵律,氤氲出震撼心扉的空间效果。
展厅在设计上十分注重参观者的路径体验。参观者移步换景,在激活环境的同时,也改变和创造着环境。这就是西方所推崇的“行为场所”概念,即行为与场所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人们在行进的过程中,视觉和听觉等都可与空间产生共鸣与对话,其出发点是人与人的交流与相会,注重行走时人的情绪感受与心理位移。“金鱼戏水”的投影则照应了序厅的“水滴石穿”。连同120度弧幕电影《我们的地球》、动画片《水宝宝的一天》、触摸屏、电子画卷等,突出了展馆的现代科技特色。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