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寻找迷失于沙漠的碳汇

更新时间:2015-08-03 09:02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 作者: 阅读:761 网友评论0

      关于碳循环,有一个未解之谜:根据物质守恒定律,陆地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碳循环本应是守恒的平衡状态。然而,科学家在估算全球碳平衡时惊讶地发现,近20%的二氧化碳排放去向不明,即所谓的“迷失碳汇”。如果找到迷失的碳汇,将有助于了解全球碳循环机制。
 
    近日,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荒漠下的“咸水海洋”形成了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碳汇,形成了迷失碳汇的一部分。这一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
 
    回忆起十年的研究经历,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李彦觉得“挺好玩的”,而这项“好玩的”研究或将开辟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另一片天地。
 
    沙漠下的“海洋”
 
    海洋、森林通常被认为是碳汇的主要所在,沙漠并不在其列。
 
    然而,10年前,中外科学家几乎同时发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二氧化碳源源不断地消失于沙漠或荒漠区。据此,科学家推测,荒漠区很可能是一个很大的碳汇。
 
    “沙漠里的二氧化碳是怎么被吸收的,成了个问题。”李彦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通常理解的‘土壤呼吸’主要是土壤释放而非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因为所有土壤里的生命过程都没有光的参与,只可能释放二氧化碳,不可能吸收。”
 
    遗憾的是,尽管公布了对沙漠碳汇的推测,但长期以来科学家并未找到其中的“玄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彦带着几个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展了为期10年的研究。他们从沙漠的盐碱土壤着手,最后发现被吸收的二氧化碳既不在植物中,也不在土壤中,而是在荒漠下的咸水层里。
 
    “原理其实很简单。荒漠等干旱地区的土壤、地下水绝大多数为盐碱性,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呈弱酸性。任何自然系统总有趋于中性的、稳定的趋势。因此,荒漠区的地下咸水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极高。”李彦说。
 
    根据研究组的初步估计,全球范围内,储存在沙漠区地下咸水中的碳总量可达1000亿吨。“这个‘沙漠下的海洋’与真正的海洋一样也是碳汇。”李彦说,或许这些二氧化碳经过复杂的地球化学变化后,将变成碳酸钙永远藏于地质结构中。
 
    在修正中摸索前行
 
    这项“原理简单”的研究持续了10年,也修正了10年。这10年里,研究组还“犯过错”。
 
    2009年,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关于土壤吸收二氧化碳的论文,认为沙漠盐碱土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我们预测沙漠碳汇,是因为发现了有进入土壤的二氧化碳,所以在之后很长时间里,我们都盯着土壤作研究。”李彦说,当时,研究团队一直认为盐碱土本身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当时,研究团队从准噶尔沙漠运回了各类盐碱土,用压力锅进行高温灭菌,排除生物影响,再将土壤放回野外,发现各类盐碱土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非常明显。
 
    “之后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完全是错的。”李彦说,高温高压的蒸煮将土中的二氧化碳排空了,放到野外后二氧化碳会有一个缓慢的扩散平衡过程,所以研究人员当时测到的并非盐碱土真正吸收的二氧化碳。
 
    接下来,是不断的修正。经过很长时间,科研人员开始推测可能是土壤溶液对二氧化碳有吸收作用。于是,他们将土壤换成了化学性质稳定的石英沙,加入土壤溶液,最后发现确实是土壤溶液在起作用,和土壤基质没关系。最后,科研人员才将目标锁定为沙漠下的咸水层,并在地下水深度较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完成了实验验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寻找迷失于沙漠的碳汇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