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政策密集出台 成为打造海绵城市巨大推动力
更新时间:2015-08-17 12:07
来源:
作者:
阅读:2090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这些政策在建设理念、资金、试点选择、技术指导等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起到支持和促进发展的作用。16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一出,细化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工作则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已出台的政策措施够不够?还需要有哪些补充和完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
近年来,城市内涝成为事关群众生活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问题。早在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351个城市进行专项调研结果就显示,仅2008年~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无论是2007年济南的7.18事件,还是2012年北京7.21事件,以及2014年的深圳暴雨事件都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甚至生命安全。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在2013年3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而作为未来城市排水防涝基础设施设计、建设的新思路,《通知》也首次明确要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由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理念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建设一直重视道路等看得见的工程,忽视管网等看不见的工程。随着城市路面硬化、土壤植被的吸水储水能力弱化或者丧失,加之城市管网缺乏维护和疏通,即使在一些平日缺水的城市,一旦暴雨来袭,雨水也成为躲不开、存不住、用不着的“不速之客”。
低影响开发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作为现代化标志的城市向自然回归,通过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利用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设施,增强雨水调蓄功能,同时对其加以利用。
此外,在健全保障措施方面,《通知》明确加大资金投入。各地区要提高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土地出让收益、城市防洪经费等用于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和维护资金的比例。发展改革、财政、水利、环保等部门要结合相关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项目予以支持。这也为后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奠定了基础。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
2013年9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文。
《意见》规定,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将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
在城市供水、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建设方面,《意见》规定,在全面普查、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
可以说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网普查首次被提上政府工作议程。而这正是推行城市低影响开发的前提。因为低影响开发必须以对地面径流、雨水下渗、收集处理等数据进行精细化测算,建立设计模型。如果没有管网普查等前置工作,低影响开发的工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而在此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和住建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通知》中,则对管线普查进行了细化,尤其住建部等部门的《通知》,更是对普查规定了完成日期,即2016年3月前将所辖范围内普查工作完成情况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
但是,据了解,这一工作目前完成并不顺利。由于我国地下管网长久缺少清理维护,有些排污管道几乎全被淤泥杂物堵塞,以致设备进入后难以前行。要想准确收集相关数据,存在很大难度。
同时,《意见》还对绿地及湿地公园建设进行了设定。《意见》规定,结合城市污水管网、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通过透水性铺装,选用耐水湿、吸附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等,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绿地、湿地公园是低影响开发建设的一部分,对渗水、储水、减少城市扬尘具有重要作用。加强这些方面建设,对建设海绵城市有重要作用。
在保证政府投入的前提下,投融资机制创新成为《意见》的亮点。《意见》要求,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后续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奖励机制也是对这一政策的延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