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环保产业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10月25日,继中韩污泥干化合资项目签约后,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简称宜兴环科园)内企业江苏新纪元环保有限公司与加拿大DAGUA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推动直饮水处理技术的国产化进程,此举将进一步奠定宜兴在国内水处理领域的领先地位。
10月26日,来自全国2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环保装备制造企业齐聚宜兴,发起成立“哈宜环保创新产业联盟”,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设开放、共享的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产业链整合的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实现联盟单位装备产品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
10月29日,“2015(第三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宜兴环科园成功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水利部、环保部、海洋局等国家部委相关领导,相关省、市分管环保科技工作的领导,无锡市、宜兴市相关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国内环保上市企业、江苏省环保高新技术企业、宜兴环保企业代表,国际清洁组织代表、客商代表及国内主流媒体等400余人齐聚宜兴,围绕“创新创业——环保产业发展新动力”大会主题,共同探索未来环保产业与技术的发展路径,激发环保“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为新时期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奠定行业共识。
11月13日,江苏省无锡市在宜兴召开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现场观摩会。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充分肯定了宜兴环科园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所做的工作并指出,宜兴环科园呈现出环保创新资源快速集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交流合作广泛开展的良好局面。
……
在无锡,宜兴环科园不仅仅是正在建设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更是全市经济转型的先导区、示范区。宜兴环保产业全球有影响力。
今年以来,随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实施,宜兴又一次成为聚焦点:部委调研、地方考察、省市合作、央企并购、资本追逐,甚至有人把宜兴比喻为“环保圣地”。
一个布局在县级市的工业园何以变成了“香饽饽”,让国家科研专项、国际环保合作和资本竞相落子于此?一个尽管举着“国家队”牌子却一直难以“做强做优”的高新区经历了怎样的阵痛和变革,敢于叫响成为环保产业转型的试验田,成为中国环保之都的中坚力量的口号?
应该说,从体量和规模看,宜兴环科园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环保之乡”,但是从“环保之乡”到“环保之都”却不仅仅只是一字之差,其间涉及技术模式、路径选择、机制体制等多方面的重塑、再造、升级。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宜兴环保产业过去几年工作,那就是重构发展。就是将庞大的以环保工程建设和装备配套为核心业务的产业聚集区,升级成为符合产业未来发展特征、为我国环保事业提供综合服务、并不断自我更新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从宜兴市委常委、宜兴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的话中,我们或许能找出一些轨迹。
重构发展格局为宜兴环保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
过去40年,令宜兴环科园人骄傲的是,形成了全国无可比拟的环保产业集群规模:占全国水处理市场40%的份额、水处理装备自我配套率98%、环保产业年均增幅超过35%……这些数字无不印证着宜兴环科园已取得的环保成就与辉煌,同时也在向外界昭示宜兴环保在中国环保产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先发未必先至,特别是在环保竞争尤其是恶性竞争、低价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高市场占有率并不代表着高收益、高附加值。让宜兴环科园人担忧的事并不少:全产业链尚未形成,企业呈现低、小、散特征,缺乏规模型、领袖型大集团;环保产业比重仍显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在宜兴市委常委、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看来,宜兴的优势在于市场、产业工人和制造业基础,劣势在于技术和服务。也因如此,宜兴环保产业需要一场真正回归环保产业本质的变革,那就是必须告别延续几十年的环保“伪产业”现象,开始向“真产业”转型。在他的亲自操刀下,一台环保产业的“全科手术”全面展开。
园区扩容。先是整合了与之相连的新街街道,后将“环保重镇”高塍纳入园区版图,初步确立环科园“一园三区”的发展格局。
搭建平台。园区规划建设了200多万平方米的各类功能性载体,初步构建了设计、研发、孵化、检测、培训、展示、交易和科技金融等产业发展的公共支撑体系。南京大学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哈工大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中科院宜兴生态土研究院、国家环保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中心等一批科技型平台的建成投用,为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
加强产学研对接。与国内外3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每年转化科技成果120多项。
推进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丹麦、芬兰、美国、新加坡、韩国等10个国家建立了技术对接中心,目前正在实施的国际技术合作项目多达51项。
……
围绕集聚集群优势、创新优势、服务优势的环保产业发展新模式,宜兴环科园在创新型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布局、金融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当初播下的种子,如今结出了果实。和湖北理工学院联合建成了“中宜环保学院”,和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共同组建了江苏中宜生态土研究院,与同济、辽工大、西安交大成立了专业平台。以北京、上海两个办事处为窗口,全面对接国家部委、高校、央企等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江苏省产业研究院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宜正环保电商等一批科创型平台建成投用,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等一批重大基地启动建设,中节能、北投等一批央企项目落户,代表国家环保技术创新方向的两个“协同创新中心”落户园区并推进建设,环保标准化工场、未来概念水厂等一批抢占未来制高点的新平台正在规划建设,这些都为宜兴环保创新驱动提供了高位支撑与高端引领。
突出创新驱动加速构建环保产业“生态系统”
去年11月,国务院发文同意支持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苏南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宜兴环科园是重点建设的创新核心区之一,并将宜兴环科园定位为“建成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国际化、创新型服务型科技新城”,把“中宜环境医院、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哈工大宜兴环保技术研究院”等作为建设重点。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把宜兴环科园建成全国最大的环保产业集群、全国环保技术创新高地、全国环境服务示范园区,争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排头兵,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宜兴环科园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这是一条全新的路径,几乎无经验可循,无捷径可走。但是宜兴环科园人充满自信,除了独有的先天禀赋外,更有难得的外在机遇。用朱旭峰的话说,“宜兴环科园正处在转型关键期和机遇窗口期,宜兴振兴和壮大环保产业正当其时。”
构建环保“生态系统”,平台、资本、人才等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此,宜兴环科园在载体建设、合作模式、人才建设、资本运作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创新。
以载体建设为例,曾首创“哈宜模式”的宜兴环科园,进一步加大了技术转移的力度,更加注重培育企业的技术承接、自主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
今年上半年,主要从事水处理设备研发应用、生产及销售的江华集团和韩国LG集团“联姻”,成为国内首家获得LG集团水处理膜技术授权企业,水处理业务从单一的市政污水延伸至油田、医疗、化工废水等多领域。老牌环保企业双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凭借PM2.5治理新产品,一举抢占行业制高点,今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5%;远兴环保进一步夯实噪音防治主业,加大研发投入,成为国内目前最大的声屏障生产基地……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宜兴环保产业告别了以水处理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形成了水、气、声、固、土和资源利用全方位发展格局。
探索“走出去”模式,即面向环保先进国家,引进成熟经验、优秀技术、优质团队是宜兴环科园的另一大“利器”。
近年来,宜兴环科园相继建成了中德、中韩、中以、中新、中芬等10个国际清洁对接中心;美国PARC研究中心、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一批境外研发机构与园区企业合作建立了环保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国际水协原主席格雷·戴格院士在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建立了外管院士工作站;正在实施的国际技术合作项目涉及五大领域51项……目前,产业集群国际交流成为常态,国际技术转移已经成为宜兴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人才兴则事业兴。引进人才一直是宜兴环科园构建环保产业“生态系统”的重中之重。为此,宜兴环科园通过搭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创新产品展示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人才实训中心、环保产品检测检验平台、创新产品交易平台、国际技术对接交流平台、大型设备仪器共用共享平台、创客交流平台等9大服务平台,为人才创业和企业创新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
近年来,宜兴环科园更是与哈工大、南大、中科院武汉岩土所等15所专业院所分别共建研究院,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000多人、高校研究团队100多个,汇聚了像戴小虎、马放、许国栋等一批业界知名人才,与钱易、曲久辉、任南琪等国内环保技术领域顶级专家开展了紧密合作。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创新联盟、国家“千人计划”环保产业研究院等10个“国家级”平台落户园区。
此外,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宜兴环科园充分利用“陶都英才”等政策,通过开展“环保精英”全球招聘计划、环保技术创新创业大赛、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为人才和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依托“中宜环境医院”引领环保业态新革命
当前,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环境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宜兴环科园正是看准了这个发展大势,于2014年创新性地提出了“环境医院”。一年时间过去了,“中宜环境医院”正在由一个概念转化为承载环保产业从单一制造转变为系统解决方案、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的环境服务业新业态。
作为宜兴环保产业转型升级“新坐标”,今年上半年,有16个省、36批次组团前来对接合作区域治理事项;仅9月上旬,就有10多批各地政府和环保组织来这里考察;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4家单位签约加盟。而吸引他们的就是占地10万平方米、刚刚开业不久的“中宜环境医院”。
在朱旭峰看来,在“环境医院”里,环境政府和排污企业是“患者”,具体的环境问题是“疾病”,环保企业是“医生”,各种环保设备是“药品”。环境生病了,“环境医院”能够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环境医院”实践的核心内容,是从环保制造企业中分离出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环保服务业,使其走向独立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目前,“环境医院”设立了污水处理、固废资源化、污泥处理、土壤修复、流域生态治理等11个“专科门诊”,同时还启动了在国内外合作建立“环境分院”。在国内,将在哈尔滨、成都等8座城市开设“环境分院”;在国外,园区将通过上合组织、中非中心、东盟中心三大国际平台和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实现中国环保向全球推进的战略构想。
此外,融合了“互联网+”思维的“环保产业的阿里巴巴服务平台”也纳入了宜兴环科园的构想中。所谓“环保产业的阿里巴巴服务平台”,是指由宜兴环保产业集团将会和E20环境平台以70%和30%的股权比例成立一家环保管理运营公司,具体推进环保治理业务。目前,在宜兴已经成立了“环境医院”实体医院,前期业务以线下为主,后期业务将以线上为主。
成立一年多的宜正环保电商是国内首家通过阿里巴巴认证的环保产业网上采购平台,提供100多个品类、2000多种规格的产品,其中超过一半来自宜兴本土企业,今年销售额可突破10亿元。
“当前,我们正在构建两个池,一个是企业池,一个是资金池。”朱旭峰说,一方面,环科园集成宜兴及国内国际优质环保企业,共同为环境“专科医院”服务。另一方面,和知名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搭建资本平台,为区域环境治理提供资金保障。
抢抓“互联网+”机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10月28日,历经大半年时间的2015环保创新创业大赛在宜兴环科园落幕。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针对水处理、固废处理、污泥处理、环境修复等多个细分领域的具有环保特色的创新创业大赛,但从更深的含义看,这是宜兴环科园的一次自我优化和提升。
“过去的宜兴环保产业融不下外面的要素,外面的要素到宜兴也不会健康生长。因此,宜兴环保产业的崛起,首先要解决宜兴环境人的崛起,去除‘近亲繁殖’的积弊,引入外来资源。”朱旭峰说。
实施全球环保精英招聘计划。引进了史才君、陈同、谢乾等1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58名海归高层次人才入驻园区创新创业;建成了院士服务站。目前在园区创新创业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已达1100多名,正在实施的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达340多项。同时建立环保产业精英人才网、人才信息库、人力资源配置中心等,采用民间与官方相结合、线上与线下交流相结合、自主招聘与人才项目外包相结合等方式,促进人才集聚。
搭建大型设备仪器共用共享平台,为吸引人才和推动创新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目前,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中宜生态土研究院等提供的环保装备已经超过1.5亿,其中有些装备是很多大学甚至是国家级实验室里都没有的。
推进“682”创业计划。创建宜兴环保黑马营众创空间、蒲公英创客咖啡屋、宜创书院等一批适用于创新创业的交流空间及载体,为所有入园人才、团队、企业提供温馨的交流空间;举办“创客沙龙”,为创业者搭建创意交流平台,打造创业者互助圈,实现创业者之间的经验分享、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宜兴环科园的目标是,用六年时间培养80个优秀团队200个优秀项目。
建立产业科技金融体系。建立了覆盖孵化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与平安银行合作,设立了300亿元的环境工程PPP模式专项投资基金;由国家发改委立项,设立首期规模2.5亿元的环保产业专项投资基金;设立了总规模2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完成了8个环保优势特色企业股权合作投资项目;引进了总规模50亿元的外部产业投资基金8支,完成了25个投资项目。此外,积极推动企业开展资本经营,今年以来,已由3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前不久,在“辉煌30年·中国开发区(园区)发展示范案例”推选活动中,宜兴环科园以产业集群优势突出、技术创新实力强劲、产业模式创新引领等特色,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全国20个开发区一起入选“示范案例”,同时被评为“中国创新力园区”。这充分说明谁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面向“十三五”即将开启的大幕,宜兴环科园正“前行在路上”。而新一轮部省宜兴合作计划的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的实施,为宜兴环科园的产业生态塑造、园区创新升级打开了无限的空间。宜兴环科园人将置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进一步集成先进资源、先进理念,将宜兴打造成最具核心竞争力、最有行业领先地位的区域绿色产业群,成为实至名归的“中国环保之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