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俞孔坚:海绵城市的先行者

更新时间:2016-05-30 11:43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 阅读:2081 网友评论0

海绵城市从提出到写入国家文件,不但反映了“水适应人”到“人适应水”的价值观转变,更是对传统的、单一的治理洪涝灾害方法的反思,寻求的是一种系统性的、综合性、根本的解决方案。

在这条道路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位先行者。

他领导的土人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包括海绵城市在内的可复制的工程范例,并在中外200多个城市推广。这些设计作品以生态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享誉国际,曾12度获全美景观设计奖、3次蝉联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3次获国际建筑奖、2次获美国建筑奖,并获ULI全球杰出奖和第十届中国美展金奖等一系列国内外重要奖项。

海绵——绿色海绵——绿色海绵系统构建综合解决平台是关键

在俞孔坚看来,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一系列水危机,并不是水利部门或者某一部门管理下发生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急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的水情特征和水问题。

对于综合性的水危机,俞孔坚早有深入研究和分析。在2003年1月出版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俞孔坚就写道“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他用“海绵”比喻自然系统调节洪涝的能力,并提出了建设综合解决城乡水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途径。

2012年7月,北京“7·21”暴雨后,俞孔坚致信时任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建议“建立‘绿色海绵’解决北京雨洪灾害”。

同时,在很多重要会议和媒体采访中,他均在呼吁,让整个国土成为一个“绿色海绵系统”,使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资源化,与城市中的公园系统、湿地系统形成统一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自然保护系统。

俞孔坚认为,海绵城市实际是个综合性的平台,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以构建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核心,通过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出行网络构建等,最终综合解决洪涝、干旱、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宏观——中观——微观建设跨尺度生态基础设施

俞孔坚认为,城市水问题解决的前提是保护区域水循环过程,这就注定了真正的解决方案必定是跨尺度的。海绵城市建设需以跨尺度的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基础,海绵城市的构建需要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不同尺度的承接、配合。

在宏观层面,海绵城市构建的重点是进行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并将水生态安全格局落实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建设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在中观层面,应重点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河道、坑塘,并结合集水区、汇水节点分布,合理规划并形成实体的“城镇海绵系统”,最终落实到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甚至是城市设计中,综合解决规划区域内的滨水栖息地恢复、水量平衡、雨污净化、文化游憩空间建设等问题。在微观层面,海绵城市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海绵体”,包括公园、小区等集水单元的建设。这一尺度对应的是一系列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集成。

他强调,海绵城市牵动了上千亿元的投资,解决的是2/3城市面临的雨涝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是城市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应将其视为是政府投资的由头。海绵城市的规划,必须以城市现有规划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修建性规划、城市控制性规划结合在一起,同时必须进入法定规划体系,否则难以落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当尽量减少投资、减少工程的介入,尽量用自然的、低成本的方法。

消纳——减速——适应源于中国智慧的三大关键策略

芦苇、茭白、菱角、杨柳,鸟儿欢鸣、鱼儿嬉戏……一片江南韵味;春季的油菜花、二月兰,夏季的水稻和向日葵,秋天的芦苇,冬天的荞麦花……四季花香不断。后滩公园是上海世博园里一道独特风景。滋哺这些生灵的是水质曾为劣五类的黄浦江水。

黄浦江水被引入后,流经一公里多长的内河湿地和不同高差设计的植被区域,通过垂直和水平两种植物净化,在七天的时间里,就由劣五类江水被自然净化为优三类水,不但变为公园尽头处清亮的浅滩溪流,还可以满足整个世博公园与后滩公园的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等需要。公园里种植的是天然湿地植物,降低了建设成本和后期的管理成本。

同时,这个长1.7公里、面积14公顷的江边公园,已经做好了迎接20年一遇洪水的蓄洪准备。这一能力是由俞孔坚如大禹般的一“砸”赋予的!他砸去了水泥防洪墙,改用石笼和抛石对江岸进行生态化改造。洪水来时,江岸能削减洪水的能量和对城市的冲击;洪水退去,公园就像洗了个澡,重新精神起来。

其实,早在2000年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项目中,俞孔坚就开始探索和尝试“海绵”技术。他设计采用的人工湿地收集雨水和净化中水的绿地系统被称为“大地生命的细胞”。

2007年,在天津桥园湿地项目中,俞孔坚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工程构建收集雨水的泡状生态“海绵体”。

2010年,在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项目中,俞孔坚结合城市雨水收集和中水的生态净化和回用,使绿带具有雨洪调节功能,营造了一个带状绿地型生态基础设施工程。

金华燕尾洲公园是金华市区闹中取静的好地方。俞孔坚及其团队在设计时提出了“与洪水为友”的理念,没有造防洪堤,而是采用了台地风格的具有天然蓄水能力的堤坝。汛期来临,公园可以蓄纳30万立方米的洪水,人们能安全地在桥上行走。洪水带来的淤泥成为湿地植被的肥料。干旱时,公园土地储备的水足以涵养植被。

和在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引、种、砸”一样,俞孔坚的设计和措施平淡、普通,却常能给人惊喜。这正反映了他一直倡导并践行的设计理念——朴素、自然、低成本。其中,渗透着的是悠久、深厚的中国智慧。

在长期的水资源管理及与水旱灾害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五千年农业文明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智慧。俞孔坚总结的海绵城市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将当代生态防洪理念与中国古代智慧相结合,实现了洪涝的系统解决。“消纳”对应的“海绵”哲学是就地调节水旱,不转嫁异地;“减速”对应的是让水由狂野变得平静,自净并滋育万物;“适应”对应的是以柔克刚、和谐共生。更多情况下,三大关键策略组合运用才能形成“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的生态防洪和雨洪管理工程模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俞孔坚:海绵城市的先行者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