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农业节水困局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40多台大型喷灌机使得全村耕地全部实现了节水化灌溉。本报记者乔金亮摄
人的命脉在于田,田的命脉在于水。尽管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63%降到目前的55%,但农业仍是第一用水大户,也是最具节水潜力的行业。我国农业缺水与浪费的情况并存,一方面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用水方式粗放,农业节水迫在眉睫。眼下,从政策、技术到设施,农业领域的节水探索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政策节水:资源红线已划定
“我国人多水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陈明忠说,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用水需求还将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突出。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显示,全国多年平均缺水量为53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管理性缺水并存。特别是北方地区缺水严重,农业用水面临的挑战更大。对此,农业部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农业水环境污染改善,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达标。
目前,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2,这意味着使用1立方米水仅有0.532立方米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与发达国家0.7至0.8的利用系数差距很大。“以粮食为例,我国每立方米灌溉水可以生产1公斤粮食,而发达国家能产出1.2公斤至1.4公斤。”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说,粮食十二连增,用水的总量却没有增加,主要是靠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来实现的。所以提出要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
红线的坚守离不开配套政策的约束。专家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户总觉得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的,以至于现行的农业水价标准普遍偏低,价格杠杆对节水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不仅造成农业用水方式粗放,农民节水意识不强,而且水费难以维持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对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维护也造成影响。
2014年10月起,水利部、农业部等进一步深化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在全国27个省份选择80个县试点完善农业节水政策措施。试点地区明晰农业水权,实行用水总量“封顶”政策;全面实行终端计量供水,地表水灌区计量到斗渠口及以下,井灌区计量到户;探索实行分类价格政策,区分地表地下水源、种植养殖品种等实行不同的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对节水户给予奖励。
“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红线制度,并不是要大家过节水的‘苦日子’,只是希望在用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能从点滴改善做起,节约水资源。人水关系要从以前的治水、用水,走向惜水、亲水。”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说。
技术节水:多元模式在落地
“使用滴灌技术后,我的种植模式有了变化。”山东寿光台头镇前赵埠村胡萝卜种植大户徐本文说,过去,种胡萝卜用的都是大水漫灌,流转的105亩地要雇十几个人打理,每年光雇工费就花掉一半的利润。用了滴灌后,夫妻两人就够了,亩产增加了二成。“滴灌还能改善作物品质呢”,一旁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告诉他,过去用大水漫灌,一般好长时间才浇一次水。久旱的果蔬一旦有了水就会“暴饮暴食”,极易发生裂口。用了滴灌,供应的养分和水分都比较均匀,蔬果不容易裂。
近年来,一种水肥一体化的节水技术开始兴起。去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与水溶肥企业金正大公司联合进行了水肥一体化的示范推广,共在15个县的14种作物上实施17项试验示范。该中心高级农艺师吴勇向记者展示了其中一项试验的报告单:内蒙古喀喇沁旗年均降水量仅有350毫米至500毫米,当地兴隆庄村的玉米应用该技术后,株高增加2.2厘米,穗粒数增加73个,百粒重增加12.1克,亩均增产达三成。
“目前,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推广面积累计超过4亿亩。”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建华表示,推进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要做好试验示范,注重产品研发,优化推广机制,要摸清主要作物需水需肥规律,搞好不同水溶肥料的筛选对比,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作用,引导各类主体参与水肥一体化示范建设。
如何在不减少种植面积的情况下节约灌溉?开发节水型品种成为一种选择。河北省在水漏斗区实施了小麦高产节水示范项目。“节水小麦就是好!收入多了,投入反而少了”,河北省深州市前营村村民曹建斌说,普通品种一季要浇三四次水,节水小麦只要浇一次,一亩地能节省110多元,再加上增产的收益,总收入能明显增加。
品种节水的另一种方式是替换品种。马铃薯生长需水较少,其最低蒸腾系数(需水量)只有350,而小麦、水稻分别是450和500。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谷物类作物生长发育困难,而马铃薯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水土流失。“我们此前在河北衡水组织试验,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完全雨养条件下马铃薯亩产仍达到1.8吨。农民种马铃薯比小麦省水还省劲。”农业部种植业司粮油处处长丁斌告诉记者。
工程节水:管护机制待加强
提起“3655”工程,已退休的辽宁省水利厅干部王久林至今依然扼腕叹息。10多年过去了,这个当年投入巨资旨在发展500万亩节水喷灌的水利项目,如今只能在旧报纸上找到端倪。“3655”工程的折戟并不是个案,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建成以后,没有及时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维修养护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一些节水项目的正常运行。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介绍,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加强,但是现有灌溉排水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存在标准低、不配套、老化失修等问题。由于农田水利公益性强、历史欠账多、投资需求大,即使近年来改善明显,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农田水利条件,仍需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7亿亩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农田水利条例》,对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环节进行了规范,并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节水灌溉设施,采取财政补助等方式鼓励购买节水灌溉设备。
立秋后的江西省遂川县泉江镇洲下村,得益于小农水节水灌溉改造项目,当地的农田喝上了“自来水”。村里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筹资40多万元,建立了节水工程,解决了300多亩地的灌溉难题。管道灌溉采用“丰”字形布置,可自行控制水流大小,并精确计量,实现了节约用水。“有节水灌溉项目后,放水可方便了,只要开关一拧,水马上就到田里了。”村民陈从普说。
“各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和主要农作物品种都不相同,工程节水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副主任闫冠宇说,水利部组织编制的《全国现代灌溉发展规划》明确将分区域建立与农产品生产定位相匹配的节水灌溉发展布局。同时,低压管道输水等节水工程的效果明显,但节水还有很多其他方式。如果土地比较平整,就可以减少灌溉水量、提高灌溉均匀度。目前,已有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在国内外应用,在不搞节水工程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节水10%到15%。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