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底不清 信息不畅 “棕地云”来帮忙
2016国际棕地治理大会——暨首届中国棕地污染与环境治理大会于10月25~2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中国棕地污染和环境治理”为主题,500余名国内外学界、业界同仁参加了会议。
国际棕地治理大会(CleanUpConference)起源于澳大利亚,是国际知名的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方面的会议。会议始于2005年,两年一届,邀请行业内顶级专家学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并对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此次棕地治理大会是第一次在中国举行。
本次会议着重探讨了“棕地与污染场地新兴的环境问题”、“污染场地相关标准、监管、法律”、“污染场地现场调查采样及与评估技术”、“棕地治理、产业升级与生态景观再造”等14个议题,旨在促进政府、高校、企业间的跨地区、跨学科的交流与学习,从而推动中国棕地治理与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的开展。
◆本报记者李维
目前,“土壤治理的关键是摸清家底,但是现在能够公开出来的土壤数据很有限。尤其对于棕地来说,虽然很多地方都在做调查,但是总体上推进的速度较慢,始终不能成为统一体系。”
在2016国际棕地治理大会上,中国生态修复网创始人黄锦楼发布“棕地云”大数据平台计划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棕地云”大数据平台是国内首个以土地生态治理为主题的大数据开放平台,采用云计算、SaaS服务的方式,基于高性能地理空间可视化平台,全面系统汇集展示污染场地生态治理的相关数据。
掌握棕地综合信息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出台已近半年,各种地方性的“土十条”也在陆续出台中,土壤修复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家底不清”仍然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重要难题。
对于污染土地而言,监测周期长、信息公开难等问题一直影响着信息的公开与整合。虽然国内许多省区市都在进行土壤污染普查,也在尝试绘制本区域的棕地地图,但往往各自为政,难以通盘考虑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棕地云”恰在此时给了这些地区参考和实践的样板。据悉,目前“棕地云”正在尝试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合作试用。
打开数据库的页面记者看到,页面的左侧顺序排列着数据信息: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包含了地形地势、植被覆盖、地表汇水、土壤类型;环境监测数据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监测;棕地相关数据涉及工业企业、楼盘分布、人口分布等。
点击工业企业栏目,在右侧的中国版图上便出现了密密麻麻的红点,这些红点标记出了全国工业企业的分布,根据需要可以找到任意区域内工业企业的大致位置,了解到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本底信息、环境监测数据、棕地相关数据、项目和企业信息。
目前这个数据库已经掌握了9万余条工业企业信息,黄锦楼认为,这也是潜在的棕地分布。中国土壤环境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化学污染,而工业活动引起的城市棕地问题是重要的污染形式。在一些城市,企业信息和居住小区叠加后,显示出棕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实关系非常紧密。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进行精准的治理、修复。
棕地虽然是污染土地的一种类型,但涉及的环境本底信息相当复杂。“把包括自然水系、土壤背景在内的环境本底信息放进数据库,是希望把棕地污染放在自然系统中全面地考虑。”黄锦楼说,“棕地产生的污染一般会外排,气体挥发排到空中,液体可能会流进河流,然后可能被灌溉到农田,渗入土地。可以说,了解了棕地周边的自然系统本底信息就能大致掌握污染从哪里来,经过哪里,到哪里去,可以在前期防微杜渐。”
另外,不同于实地的检测土壤,“棕地云”会更多地通过遥感和卫星技术,帮助使用者了解环境监测数据,这些手段大大丰富了关于棕地大数据云平台的内容,也提高了数据获取和更新的速度。
数据不断完善和丰富
“目前这个系统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内容以及待开发的功能。在一些省市试用数据平台的过程中,也让我们的数据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举个例子来说,用户在使用数据库时,会留下‘痕迹’,如用户经常搜索的区域、棕地类型、具备哪些功能的棕地被关注得多等,这些使用数据库的‘痕迹’就成为了我们需要完善的信息和不断开发的新功能,能够让这个平台的数据更加饱满。”黄锦楼说。
在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受限的情况下,掌握棕地信息进而进行有效治理,这些污染场地都能转化为城市建设非常急需的土地资源。今后,“棕地云”将会运用棕地周边的环境本底信息,通过建立模型,模拟污染物的迁移路径,预测和分析棕地可能污染的方式和途径,从而在土地成为棕地初期甚至还在被工厂使用的时候就进行早期干预,提高决策者的防控意识。
随着数据的增加,“棕地云”还将按照棕地的功能、使用情况对棕地进行分类。另外,面对土壤污染检测流程复杂、周期较长的现状,“棕地云”还将利用快速土壤检测仪等方式,让数据更新的频率更快,点位更多。
让公众成为棕地监管员
大数据的核心理念就是开放、共享,通过积累关键数据,汇总行业信息,土地生态修复行业在数据驱动下可以实现精准定位、加速发展。
如今涉足棕地修复、治理、评估的企业越来越多,土壤治理服务行业体系逐渐庞大,信息共享可以促进行业和市场发展,行业的需求反过来又能完善数据信息。
黄锦楼说,建立棕地数据库除了为政府和行业、企业提供基础的数据和治理方向服务,最重要的还是服务普通公众。“棕地云”希望搭建的是公众参与棕地治理的平台。
“我们希望有一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棕地的监管员,遇到正在生产的工业企业或是已经废弃的场地,可以拿出手机拍照、上传,希望公众都能理性地看待棕地,真正参与到棕地的保护与治理中,而不再谈棕色变。”黄锦楼说。
这些你都知道吗?
关于棕地国内现状
从全球视野看,我国成为城市棕地修复和再利用事业最具活力的区域。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组织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公众环境意识越来越强,污染治理的社会基础越来越坚实。
棕地修复产业自主发展迅速,工程技术和专业人才不断积累,包括大型复杂棕地修复在内的工程经验积累增多,国际合作和交流频繁,修复产业发展向初步成熟迈进。
棕地修复案例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举办地曾是伦敦东部的一个工业区和垃圾倾倒场,土地深受重金属、氨、氰化物、硫酸盐、燃料油衍生物、煤气废弃物所困扰。但经过清理污染土壤、拆除逾200座建筑等,这片土地在奥运会前已经被改造成一个漂亮的公园,被命名为“伊丽莎白女王奥运公园”。
◎德国埃姆舍公园原是整个鲁尔区中部工业企业极为密集、环境污染极严重、衰退程度极高的地区。历时10年,这里被建设成一个景色宜人的公园。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对一块曾接纳了4000万吨垃圾,污染严重的场地进行了修复,通过治理,这片土地已经有葱郁的植被生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