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达兴业业务链延伸瞄准土壤改良
“拟定增约12亿元建设土壤修复、PVC生态屋及环保材料项目,拓展公司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达兴业”)日前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报告,在显示增长良好势头的同时,也明确了其将继续加码对环保业务的投入。
近年来,鸿达兴业在上述环保领域的布局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助力和信心。去年以来,通过旗下子公司西部环保有限公司,鸿达兴业不断加大对土壤调理剂产品和土壤修复业务的推广力度,业务已在海内外同步推进。
“环保、新材料和交易所已成为公司三大业务板块。”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土十条”的出台实施,是对相关工作的巨大推动,也是产业、企业的机会。期望各界携手,在相关的技术、商业模式上早日取得突破。而这也是眼下土壤特别是农村土壤治理修复领域最为欠缺的环节。
工业副产品开发调理剂进军土壤改造领域
产品对调理酸碱性土壤效果较好。相对于传统产品,具有过程时间短、成本低的显著优势,对于酸碱土壤调理更具实用性
和一些土壤修复企业瞄准污染治理不同,周奕丰更关心的是如何让“问题”土地恢复可种养功能。近年来,鸿达兴业通过其子公司西部环保联合科研机构,利用氯碱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研制生产土壤调理剂等产品,正逐步深入土壤修复行业。
“经过近年的实践检验,产品对调理酸碱性土壤效果较好。”周奕丰介绍说,相对于传统产品,鸿达兴业土壤调理剂具有过程时间短、成本低的显著优势,对于酸碱土壤的调理更具实用性。
“我国土壤酸化、盐碱化的问题非常严重。”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杨劲松看来,这些“障碍性土地”经修复后有相当比例可以开发利用,这对于土地资源紧缺的地区而言意义重大。“我们初步统计,在全国5.5亿亩障碍性土地中约有1亿亩可通过改良修复后使用,这为相关的技术、产品和装备的研发生产,提供了广阔空间。”
“土十条”出台前后,各界讨论的焦点在于重金属、有机化学品污染土地的治理,然而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决策层的考虑则更为长远和宏观,这在包括“十三五”规划、“土十条”在内的各项政策中已现端倪。
“我国土壤退化,功能衰退甚至失去的问题非常严峻,需要进行改良修复的土地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陈卫平博士说。
他同时指出,土地污染是个系统性“病灶”,需要辩证、综合施治。其中,配合土壤改良的实施是相当有益的。而他们在湖南的研究显示,重金属污染土壤都会伴有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的显著下降。“从成因角度,我们大概估算了一下,约10%是由于污染物的总量增加,约8%是有机质下降,其余则是土壤酸化和微量元素流失,两者的比例差不多都超过了30%。”
探索多种商业模式
拓展海外市场
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制定综合解决方案、销售土壤调理剂等模式,将业务拓展到了多国;在内蒙古等地进行土地流转,利用自有技术和产品对盐碱退化和酸性土壤进行修复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示范基地的盐碱地经改良后种上了水稻,收成还不错。”周奕丰说,近年来,公司在广东、内蒙古等省区建立的示范基地正在获得更多认可。同时,企业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制定综合解决方案、销售土壤调理剂等模式,将业务拓展到了柬埔寨、哈萨克斯坦、印尼等国家。去年末,西部环保与柬埔寨相关企业签署《合作意向书》,共同推进土壤修复技术在当地的产业化。
相比于城市地块修复,农村土地修复改良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商业模式也即投入机制的不明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土十条”也曾明确要激励相关企业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但现在还缺乏有效的机制。
而鸿达兴业已经在这方面开展探索。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司在内蒙古、广东等地流转土地,利用自有技术和产品对盐碱退化和酸性土壤进行修复。
“我们将原本的盐碱退化和酸性土地进行修复后,可以通过出租、自营等方式获得收益。”周奕丰建议,要明确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土地指标置换、治理后土地流转给治污者等多种方式,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国家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围绕土壤改良修复项目,可以探索多种方式。”
陈卫平表示,目前,部分职能部门有一些相关的政策资金支持,主要集中在农业部。比如建设高标准农田、产地环境认证等。“如果要吸引企业广泛参与,需要土地流转机制政策的调整配合。”
他同时表示,对于粮食主产区,改良修复后的土地还是主要服务于保障粮食安全。而在其他一些地块,可考虑有机绿色食品的种植,实现土地增值,弥补修复的成本。
数据共享、技术交流
发挥企业研发主动性
土壤修复具有长久性、技术性等特点。此前国内外研究处于各自为政状态,急需加强技术交流、数据共享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项目合作
“‘土十条’一出,各界都在闻风而动。”周奕丰说,但土壤修复特别是农地改良修复、污染治理是个全新课题,具有长久性、技术性等特点。此前国内外研究处于各自为政状态,急需加强技术交流、数据共享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项目合作,集合国内外力量,共同推动更多“问题”土地实现有效种养。
日前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的“土壤改良与资源利用”国际研讨会,就是由鸿达兴业主办,其子公司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承办的。会上,来自国内外相关部门、主要研究机构、高校代表、专家,一起就土壤改良研究、技术和产品等展开深入交流。
“我们期望在促进技术交流、推动土壤改良修复事业进步方面发挥更多作用。”周奕丰说。
他同时表示,土壤改良修复事业的技术性、系统性、长期性特点,也决定了企业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我们的研究院虽属民营,但研究的软硬件水平并不逊色。正在与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地方农技部门开展积极合作,进行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成熟一个,产业化一个。”
而这种产研机制也到了业内专家的肯定。陈卫平向记者表示,农村土壤修复改良目前不是没有技术,而是技术如何走出实验室得到真正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技术实验数据很好,但在工程应用时就会暴露很多局限性。而技术的成熟、推广离不开产学研的密切配合。”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据杨劲松透露,“十三五”期间,科技部提出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将此前彼此独立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等环节融合起来。“一个研发项目要同时考虑上述4个环节,可能有20多个机构参与,而企业在后两个环节中的作用将不可替代。鸿达兴业直接成立研究机构,对行业发展有推动作用,从长远看,必然对企业产生效益。”
相关链接
“十三五”规划强调要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开展土壤改良等田间工程建设,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
“土十条”也明确推动盐碱地土壤改良,自2017年起,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开展利用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试点;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污染耕地集中区域优先组织开展治理与修复。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