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雾霾谣言止于智者
最近,一些有关雾霾的谣言屡被热炒。最典型的莫过于“北京等地雾霾中发现耐药菌,人类最后的抗生素对它束手无策”。经过《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向消息源头——瑞典哥德堡大学学者乔奇姆·拉尔森求证,证实这只是国内一些媒体的错误解读,相关研究并未得出“人吸入带耐药性基因的雾霾空气会被感染”的结论,人们毫无必要恐慌,方才澄清了真相。
如今,只要动动手指,信息就能通过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肆意散播,顷刻之间大量“刷屏”,为谣言迅速滋生蔓延提供了温床。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问题与公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于是一些不良媒体为“博眼球”动起了“歪脑筋”,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散播一些环境问题谣言。这些传遍“朋友圈”的网文,往往既缺乏权威可靠的消息来源,也未经过严谨细致的调查求证,很难经得起推敲和检验。谣言不胫而走,使公众陷入不必要的恐慌,不利于环境治理工作。
媒体肩负着向公众传播真相、解疑释惑的重任,理应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营养的正能量,如科普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而不是相反。当下,一些新兴媒体、自媒体却忘记了这一点,为了追求“10万+”和打赏、点赞,弃真相和良知于不顾,从内容到标题往往罔顾事实真相、极尽夸张之能事。尤其最近的“罗尔事件”,更让人见识了“带血营销”是何等丧失道德底线。
马克·吐温有句名言: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半个世界。因此,不仅相关部门有责任创新监管手段、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查处编造虚假不实新闻的单位和个人,大力净化舆论环境,不给谣言生存空间;网络平台也不得推诿搪塞、坐视不理,纵容谣言泛滥,而应及时采取技术手段和有力措施,坚决遏制谣言蔓延势头,让造谣传谣者无可乘之机。
作为媒体,更有必要及时向社会澄清有关环境问题和环保工作的不实传言,对有关环保的不实信息、虚假新闻或离奇观点进行纠正或批驳,以正视听。不管媒体形式如何演变,真实性始终都是新闻的生命,万不可见利忘义、因小失大;如果一味造谣、传谣,丧失了公信力,迟早将自毁长城。
谣言止于智者。公众也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增强对假新闻、伪科学的鉴别力,坚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别让指尖的随意一滑,成为助纣为虐之举。政府、社会、网络平台、媒体等各方应携起手来,共同为我国环境治理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