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从污染治理转向生态修复 衡水湖保护进入"2.0时代"

更新时间:2016-12-16 09:21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周迎久 张铭贤 阅读:2071 网友评论0

  

通过推进退耕还湿、引水补水调水、湖区生态修复等多项工程建设,衡水湖水质由过去的局部劣Ⅴ类达到总体Ⅲ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儿、鱼儿在这里“安家”。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周迎久见习记者张铭贤  

“以前嫌水多,现在嫌水少。”深秋的衡水湖水天一色,成群的候鸟在水草间嬉戏觅食。从治水患开垦农田到退耕还湿、退居还湿,衡水湖的保护理念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为鸟让“巢”,搬迁湖中村,治理“傍水村”,衡水湖水质由过去局部劣Ⅴ类达到总体Ⅲ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儿、鱼儿在这里“安家”。据统计,衡水湖鸟类数量由原来的286种陆续增至目前的329种,鸟类种群日益增多。  

然而,随着保护工作的开展,水草丰腴的衡水湖又有了新难题。大量繁殖的蒲草和水生植物沉积腐烂,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衡水湖内源污染成了保护的“心头之患”。  

虽然衡水湖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考验,但围绕保护,河北省衡水市主动调整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取得了有效进展。  

从污染治理转向生态修复,衡水湖保护进入了“2.0时代”。以绿色发展反哺保护,未来5年中,衡水市将大力实施退耕还湿、退居还湿等工程,力争将衡水湖湿地面积恢复到100平方公里。  

50年前,人们嫌水多,将湿地改造成耕地;50年后,通过退耕还湿,衡水湖又回归了湿地本色  

轮回  

衡水湖是华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也是我国的重要湿地。在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李宏凯的办公室内,一幅悬挂了多年的衡水湖区划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由于地势低、洪涝灾害频繁,以前老百姓都叫它‘千顷洼’。”李宏凯说,为了治理水患,1965年,政府在这里修建了滏阳新河和滏东排河,用于排涝。这两条人工河从衡水湖北部穿过,将面积为120平方公里的衡水湖切去了42.5平方公里,余下的部分由40多平方公里的东湖和32.5平方公里的西湖组成。东湖比西湖略低,常年蓄水,西湖由于连年干旱,湿地面积呈萎缩趋势。  

事实上,在衡水湖区划不断变换中,衡水湖的保护理念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夏天一片水汪汪,冬天一片白茫茫。”李宏凯说,上世纪50年代,人们为了填饱肚子,都嫌这里水多,从1958年开始,冀衡农场开始在这里垦荒造田。期间,人们又在洼地围堰蓄水,农场弃耕;后来,蓄水不成功反而造成盐碱问题加重,又弃水还耕。多次反复,直到1985年,“千顷洼”才正式长期蓄水,衡水湖作为一个湖名才算正式固定下来。  

衡水湖正式开始蓄水后,由于周边居民及养殖场、橡胶加工、电镀、煤场等工矿企业众多,水质不断恶化,最差时曾局部达到Ⅴ类甚至是劣Ⅴ类水。与此同时,由于衡水湖水源无法保障,缺水成了常态。  

2000年7月,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并于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衡水湖要保持生态功能,一方面要治理水质,一方面要调水补充湖区。  

“水少,湿地面积就会萎缩,湿地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尤其是保护区建立后,水少问题就日益凸显了。”李宏凯说,衡水市自1994年首次从黄河调水后,几乎每年都要花费2000多万元进行人工调水,以维持衡水湖生态用水。  

有水才有湖。今天衡水湖的调水线路由最初的1条增加到了3条:一是东线引黄河水,渠首在山东省东阿县黄河左岸的位山闸,至衡水湖全长214公里;二是南线引岳城水库水,岳城水库位于邯郸和安阳交界处,距衡水湖273公里;三是西线从岗南、黄壁庄水库调水,其中黄壁庄水库距衡水湖162公里。自2006年至今,衡水湖水一直由东线补给。  

千里调水只解决了基本的生态用水。为了保持衡水湖湿地面积,衡水市开始着手推进退耕还湿工程。2014年,冀衡农场下属洪杰农场的3000亩耕地放弃耕种,改为种植芦苇、蒲草以及水葱等水生植物,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并净化水质。  

这只是个探索性的开始。为保住衡水湖这一湖清水,衡水市还将在“十三五”期间,以打造“京津冀最美湿地”为目标,推进衡水湖退耕还湿、引水补水调水、湖区生态修复等多项工程建设,构建功能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50年前,人们嫌水多,人为改造自然,将湿地改造成耕地;50年后,衡水市千方百计调水,通过退耕还湿,让衡水湖又回归了湿地本色。  

有人说,这是衡水湖的轮回,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场生态再认知。  

自2012年开始,随着外围污染的基本消除,衡水湖治理工作转向湖体内源污染治理,同时开始湿地生态修复  

防治  

自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设立之日起,衡水湖外围污染治理的力度就逐年加大。  

记者了解到,衡水湖湿地保护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保护区设立到2012年,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衡水湖外围污染源清理上;第二阶段是从2012年到现在,衡水湖湿地保护转向湖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方面。  

“衡水湖外源污染治理,主要集中在湖区周边村庄、企业的治理上,也包括湖中村搬迁以及网箱养鱼的取缔等方面。”衡水市环保局副局长肖燕芳说,保护区开始建立时,好多工作还不知道从何入手,总之是不能让湿地的水质变坏,不能让湿地的生态功能退化,“因此,我们在湖区外围的污染治理上,提出要不惜一切代价将污染源清除干净,这场治理攻坚直到2012年才告一段落。”  

10多年间,衡水市陆续搬迁了湖区周边413家企业和作坊,拆除了60多万平方米有碍观瞻的建筑物,特别是2012年成功拆除了最后一处污染点——原冀衡农场2.1万平方米的老旧住宅区,这个居住区多年滥排污水问题才得以根治。  

在拆除污染源的同时,衡水市还封堵了所有的入湖排污口。2008年,还集中开展了取缔网箱养鱼行动,一次性清理取缔了1.38万亩网箱养鱼。  

减少人类活动对衡水湖的影响,打造生态隔离带,衡水市通过逐年增加环湖植树造林面积,为衡水湖织出了一条“绿围脖”,目前环湖造林面积已达到10万多亩。  

“可以说,大规模的外源污染治理工作已基本结束,现在我们正对衡水湖周边的‘傍水’村庄开展治理。”肖燕芳说,近年来通过监测发现,衡水湖每到6、7月,水质相对会变差,而且是湖区内水质比周边水质差。造成这一水质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衡水湖的内源污染。  

据介绍,每年5、6月是衡水湖全年中水位较低的月份,同时又是湖区内菹草、轮叶狐尾藻和灯笼草等多种沉水植物大量繁殖的季节。6月下旬,这些水草陆续死亡、沉积、腐烂,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质。  

监测能力的提升,为衡水湖科学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自2012年开始,随着外围污染的基本消除,衡水湖治理工作转向湖体内源污染治理,同时开始探索湿地生态修复和建设工作。  

“内源污染治理还是以生态治理和修复为主。比如东湖,蒲草、芦苇等挺水植物的生长面积约占45%,这些水生植物得不到及时清理沉积于湖底,在东湖湖底形成了厚度为0.5米~1.5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腐殖质层。这个腐殖质层一旦发生曝气,对水质的破坏非常严重。”肖燕芳说,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于2012年酝  

酿启动了衡水湖清淤疏浚工程。2013年、2014年连续投入资金2000万元,清除底泥50多万立方米,同时对蒲草进行收割。  

“衡水湖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我们也尽可能用生态的办法去修复和治理。”李宏凯说,挖上来的底泥会堆砌小岛,一方面可以为水禽提供和营造栖息地,另一方面底泥干燥后可以植树、植草。在水草治理上,通过增加食草性和滤食性鱼类、贝类的投放,不但可以控制湖区水草、藻类生长,还可以转移水体营养,效果也不错。  

“近年来,通过监测数据比对,我们还发现一个规律,每年引水季节,衡水湖东湖大湖心水质要明显好于入湖口的水质。”肖燕芳说,技术人员通过分析认为,引水线路长、水质没保障是造成衡水湖水质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他们决定在入湖口采取修建多级人工湿地的办法来净化入湖水质。  

据了解,今明两年,衡水还将利用宽浅河道建设人工湿地,规划湿地面积为0.2平方公里,以拦截入湖面源污染,增强湖水动力条件,净化入湖水质。  

经过保护与修复,衡水湖水质总体向好,水质由过去局部劣Ⅴ类达到总体Ⅲ类;环湖造林使大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到了每立方厘米4600个,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保护  

通过实施水禽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鸟飞鱼跃,衡水湖成了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今年8月底,‘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先生在衡水湖考察时,偶遇了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第一天看到了4只,第二天看到了七八只。”衡水市政协主席王金刚说,青头潜鸭对栖息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堪称环境质量好坏的指示物种,目前全球仅存数百只,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  

“青头潜鸭的出现,与衡水湖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因果关系。”王金刚认为。  

在衡水市采访,漫步衡水湖湿地公园的荷花园,眺望浩渺的衡水湖,虽然没有遇到青头潜鸭,但湖面上不时掠过的各种飞禽,还是让记者感受到了衡水湖鸟类的丰富。  

“你看飞过来的这几只鸟,从飞行姿态和大小上看,应该是鸬鹚,它们是湖区最常见的水禽。”同时身兼衡水市湿地和鸟类保护协会秘书长的李宏凯说,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自设立以来,就明确提出保护对象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各种鸟类成了衡水湖当之无愧的主角。  

为了让鸟儿在衡水湖住得更舒适,衡水市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了水禽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为鸟类筑造各类适宜的栖息地。这项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水禽栖息地恢复工程、鸟类保护及配套设施工程、湿地鸟类科研与监测工程三个部分。  

“简单来说,鸟类不仅需要水和食物,还需要可以立足休息的地方和筑巢繁殖的地方。”李宏凯解释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多造一些小岛,让水鸟们吃饱了、飞累了有个栖息的地方;多造一些鸟窠等保护设施,让水鸟可以在这里繁衍生息。  

为了让衡水湖的鸟类及各种动植物有个更安静的家,衡水市在2015年再做决定,将国道106线衡水湖段“挪出”自然保护区。国道106线是我国南北方向的交通运输大动脉,交通量逐年增大,平均每天有万余辆中小型车和4000多辆重型及大型载货车,在位于保护区内约21公里长的路段通过,排放的大量尾气及噪音污染,干扰了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育。  

今年9月10日,国道106线衡水湖段改线工程正式通车,万余车辆被分流到新道路上,不再穿越保护区。  

保护带来了显著效果。衡水市滨湖新区(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袁博说,衡水湖有水域、沼泽、滩涂、草甸、林地等多种生态类型,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目前我们已在保护区内发现并记录到植物383种、鱼类34种、昆虫416种、鸟类329种,包括丹顶鹤、白鹤等7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白枕鹤等49种Ⅱ级保护鸟类。鸟类种类比建保护区时的286种增加了43种。”  

鸟飞鱼跃,衡水湖成了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考验  

保护和恢复湿地,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持续的投入。一方面需要生态补偿,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绿色发展来反哺生态保护  

“衡水湖是个草型湖泊,水质要保持在Ⅲ类或以上,最为紧迫也最为艰难的任务是,如何彻底清除湖体内源污染。”在李宏凯看来,衡水湖的生态修复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们前期割草也好、底泥清淤也好,都还只是小范围的、实验性的。”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衡水湖约有2.7万余亩的湖面长着蒲草、芦苇等各类水草,越是水浅的地方水草越茂盛,一艘割草船连续作业1个月也只能收割1500亩左右的水草,全年能收割的面积在5000亩左右。而目前收割上来的水草还不能实现饲料化或综合利用。此外,衡水湖底泥清除工作也费时、费力,效率较低。  

与衡水湖东湖的内源污染相比,西湖的退耕还湿、退居还湿工作更是困难重重。由于连年干旱以及居民开垦和开发,衡水湖西湖湿地面积呈退化趋势,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也在减少。  

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一方面急需科学调配水资源,探索建立每年多次的引水补水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对涉及的退耕还湿、退居还湿群众要给予合理的补偿。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衡水湖西湖核心区,仍然有韩家庄、崔家庄等6个村庄。按照相关规定,这些村庄需要整体搬迁,退居还湿;此外西湖蝇头村、前赵家庄等9个村庄的耕地也在保护区范围内,需要实施退耕还湿。  

何时能够让衡水湖西湖重现碧波荡漾的美景?河北省也给出了湿地修复的时间表。  

今年出台的为期5年的《河北省白洋淀和衡水湖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方案》中,对于缺水造成湿地面积萎缩的衡水湖西湖提出了修复对策:要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开展衡水湖西湖湿地恢复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全面实施西湖保护区退耕还湿、退渔还湿、农村环境整治、湖滨带建设等工程,将保护区范围内的西湖逐步恢复为湿地,逐步建立良好的鸟类生活栖息地,扩大湿地面积,恢复自然面貌,恢复西湖湿地面积32.5平方公里。  

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持续的投入。对此,衡水市提出,一方面要多争取各级生态补偿资金,另一方面要通过绿色发展来反哺生态保护。  

在《衡水湖湿地恢复与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0—2020)》中,衡水市围绕衡水湖对城市及产业布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衡水市滨湖新区、冀州区、枣强县域等环湖县市区被纳入了主城区管理,打造“一湖多区”城市组团。工业项目远离湖区,另设工业新区;滨湖新区则以无污染的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桃城区、冀州区也在调整优化湖区产业结构,严禁污染项目落地,力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区保护相协调。  

为保护衡水湖,国道改线了,湖中村搬迁了,甚至整个衡水市的发展方向都在进行调整。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衡水湖的生态保护工作,将有助于衡水湖回复往日的风采。  

新闻链接  

生态环境改善吸引候鸟前来  

衡水湖发现国内最大青头潜鸭群  

本报综合报道位于华北平原上的衡水湖,目前已成为极度濒危物质青头潜鸭重要迁徙地之一。12月8日,英国鸟类爱好者与中国观鸟会李晴新博士在这里观测记录到290只青头潜鸭,为国内已知最大集群。  

据了解,在此之前的11月下旬,随着衡水湖陆续迎来大批迁徙候鸟,由北京林业大学吴岚博士带队的科研人员,就在这里发现青头潜鸭近200只。  

吴岚所带领研究团队从今年4月开始,就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繁殖候鸟开展了持续的监测与研究,旨在探明青头潜鸭、白眼潜鸭等潜鸭类候鸟种群分化、迁徙规律与生境选择机理,为衡水湖繁殖候鸟保护提供科学基础支撑。  

经过几个月的监测,研究人员发现包括青头潜鸭在内的潜鸭类候鸟种群不断增加,青头潜鸭的数量由最初的十几只增加到后来的60多只,入冬以来更是迎来了大批途经此地的迁徙成员。此次吴岚发现的近200只青头潜鸭,数量比半个多月前又增加了30多只。  

除了青头潜鸭外,吴岚团队还发现了至少630多只白眼潜鸭、50多只凤头潜鸭、十几只红头潜鸭,此外还有16只小天鹅、300多只花脸鸭、将近1000只豆雁,超过5000只白骨顶鸡。大批的候鸟选择在这里停歇、嬉戏、觅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衡水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有资料显示,青头潜鸭曾是亚洲分布广泛、相当常见的鸭类,上世纪80年代末,其数量被广泛认为不超过2.5万只。由于繁殖区栖息地丧失和退化以及人为的捕猎,导致其数量逐年下降。1994年青头潜鸭被列为IUCN红色名录的易危种,直到2008年提升到濒危级,2012年又提高到极度濒危级,目前有评估显示,其全球种群数量已不足1000只。  

小资料  

衡水湖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冀州区境内,是华北平原惟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达283平方公里。  

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一、二级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是华北平原鸟类保护的重要基地,是开展鸟类及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科研和监测的理想场所,也是影响中国鸟类种群数量的重要地区之一。  

衡水湖还具有蓄洪防涝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功能,对调解周边乃至京津地区的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衡水湖还是南水北调的调蓄水源地,为衡水及周边地市提供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发挥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巨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从污染治理转向生态修复 衡水湖保护进入“2.0时代“…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