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通常是指农田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在自然降水或灌溉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潜层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不但危害水体功能,更危害农田土壤环境,影响土地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表现为土壤有害物质超标和土壤结构遭受破坏。然而,相较于工业面源污染来说,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隐蔽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点,使得一些地方对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
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防治政策。如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就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继续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农村土地流转的受让方要履行土壤保护的责任,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
各地正按照这些政策要求采取多种措施,按照问题导向原则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强化以下工作。
一是摸清农业面源污染的“家底”。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基础性普查工作,对污染类型、范围及程度进行监测,把握其动态,从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对症下药。
二是加强监督管理。一方面,加强全过程监管的制度建设,理顺农业资源环境体制,尤其是建立一支明细分工、落实到位的管理队伍。另一方面,健全监测网络体系,通过加密监测点,完善监测方法和手段,织就一张防治污染的“天罗地网”。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生产模式的研究,加强实验示范。尤其是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过程和机理进行研究,这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发出相应的治理模式。同时要强化科普宣传,增强全民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公众主动参与。
作为全国的粮食大省,河北“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取得了良好成果,其经验与成效值得各地借鉴和学习。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非一夕之功,只有在源头上加强管控,增强污染防治监管能力,才能回归绿色农业,维护土壤健康。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