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生态保卫战 哪些领域进入改革快车道?
不管出于政治需要,还是的确天公作美,北京进入九月以来的空气质量要明显好于历史同期。
当APEC蓝、阅兵蓝等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时,公众显然不应该忽略京津冀周边企业的牺牲与贡献。
中央在为保障首都每年若干次重要政治任务完成时所做的对地方的“敲打”,不啻为对中国国情下大气治理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事实上,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也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央环境监管和保护决心的试探,所以才酿成“腾格里沙漠排污事件”、“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等重大环境事故。
不过,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问题被空前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上升为生态文明建设,严格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使得地方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寻求经济发展的现象也逐渐降低。
1
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媒体解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发展了生产力理论。在普通公众看来,它标志着新一代领导人对当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某种决心。
同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问题时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据不完全统计,自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以来,习近平在各类场合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APEC蓝”、“乡愁”等“习式生态词汇”广为人知。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作为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提出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搭好基础性框架。
中央对待生态文明建设的阐释逐次深刻。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中共的行动纲领,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这次十九大报告的十三个议题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又赫然独占一席,进一步强化和丰富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纵观近年来中央有关文件和习近平的论述,生态文明体制从一个概念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理论,又从抽象理论、生态保护原则到思路清晰、措施到位的具体保护制度、监管体系的设计,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体现新一代领导人对生态问题战略构思的升华。
2
对比2015年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部分仍亮点频现,原有的生态保护原则和制度继续细化,而且还提出一些崭新的举措。
习近平在报告中提出,要“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生态廊道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态保护理念,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方面具有积极价值。我国在一些重大工程设计和城市规划中曾有所涉及,但成熟、系统的生态廊道建设还有待丰富、发展。报告提出的生态廊道构建,将为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一个新思路。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方面任性武断,使得土地浪费、耕地减少加剧。十九大报告要求国家未来要“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意味着地方在土地征用、城镇建设方面不能再任性,“三条控制线”实际上成为生态高压线。
报告还反映出当下公众最关心的大气治理问题,习近平提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在可预见的未来,京津冀地区的各种蓝将成为常态。
多年来,农村环境污染很少得到关注,而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是个不争的事实,尤其体现在村庄垃圾堆积和处理方面。习近平在报告中提出“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环境治理将成为国家行动。
报告有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最大亮点还属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按照报告对“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的要求,机构将“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作为一项顶层制度设计,机构将整合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对全民所有的各类自然资源所有权统一行使,为促进生态保护和监管具有深远的意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