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治理工程应注意防范次生环境风险
【谷腾环保网讯】重庆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两江四岸”建设关乎重庆市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核心目标。2019年发布的《“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统筹规划》提出将“两江四岸”核心区打造成重庆城市形象的“客厅”和“窗口”。两年来,相关部门在“两江四岸”沿线布局了一系列美化工程,成效显著。山水城人和谐相融,滨水岸线连珠成串,人文景观点缀其中,沿江亲水和观景体验得到较大改善。
然而,笔者所在课题组实地走访调研“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时,发现仍然存在几点隐患,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江四岸”工程的治理成效。
一是工程建设材质不环保,可能会威胁水体生物的生存和生长。调研发现,沿江工程项目在进行土方挖掘、回填、运输及堆放等工程作业时,有尘土飞扬,地表裸露,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水域氮磷超标。为解决上述问题,工程方普遍选择铺设护坡固土网,但固土网材质参差不齐,在休闲步道附近多为可降解生态网,而在临江10米内多为不可降解的尼龙固土网。
数十公里的沿江尼龙固土网可能诱发一系列土壤、水环境风险。如果被水体生物吞入,易导致其肌体损伤甚至死亡。在长江流域鱼类繁殖期,鲫鱼、鲤鱼、鳊鱼等鱼类喜欢在水草丛生的地方产卵,尼龙中的增塑剂等有害化学物质带入江中,威胁鱼类繁殖。破损尼龙网落入江中,或卷入发动机影响船只正常航行,或成为悬浮垃圾漂浮至中下游流域。
二是滨水空间植物种植不合理,导致生态景观毁损风险。调研发现,在滨江沿线人文风景岸线已建成的多个沿江公园或广场中,护坡植物种类单一,大量种植性喜温暖、湿润环境的乔木、灌木或草本类植物。这些植被耐涝特性不强,未充分考量滨江岸线季节性潮水的影响,在长期积水情况下易引发烂根和死亡等问题。
此外,菱形水泥格框护坡回填土层较薄、土壤贫瘠,动植物栖息生境品质和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较差,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
三是工程建设管理存在堵点,有环境质量下降风险。调研发现,鹅公岩大桥附近的江心岛工程项目多辆挖掘机密集施工,形成多个大型土堆,地表植被成片损毁。在南岸区南滨路自美堤雅城至鹅公岩大桥段的部分水域,有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口和工程废物直接填埋处理点。在即将竣工的南滨路雅巴洞湿地公园整治项目中,各类生活垃圾和工程废物零散分布,仅有一个临时工手动捡拾长达3.43公里的滨江岸线垃圾。经问询了解到,因施工方垃圾清理劳务费有限,招不到专职人员清理。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避免次生环境风险。
一是加强施工材质管理,推进环保选材。有关部门应当对工程建设项目企业进行全面的针对性排查。在长江汛期将不可降解尼龙网拆除替换为可降解的生态固土网。对于某些不易拆除的项目设施,采取其他必要补救措施,阻断污染源扩散,避免二次生态破坏。对规划建设的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增设材料环保性指标考核的管理制度,确保“两江四岸”沿江工程选材环保、施工规范、验收标准。
二是因地选择植被,保护完整景观。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滨水空间景观植被筛选工作的重要性,在对相关工程建设企业滨水空间项目实施方案的审批中,要求增加景观植被选择的合理性阐释,将耐涝特性作为重点考虑,对名贵植物尤其要考虑是否耐涝,以生态性为第一原则,兼顾经济性和观赏性。对于完全处于淹没线以下的景观植物,优先选择成本低、耐涝且易恢复的本土植被。此外,要求相关方对土层较薄、土壤贫瘠的护坡景观进行升级改造,加厚土层深度,选用根系较为发达的植被,如刺槐、山茶、水竹等,保证动植物栖息生境品质。
三是加强组织保障,消除管理堵点。针对江心岛工程建设项目,建议组织专项调查,对严重破坏河床或河道生态环境的工程项目立即停止建设并进行整改修复,对存在部分破坏河床或河道生态环境的工程项目要求整改修复。同时,要求重新修订项目规划方案,重新上报审核批准。对沿江区域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排查,对“散乱污”企业依法处理。对沿江工业工程废物偷倒乱倒行为加大处罚制度,倒逼企业重视生态环保、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共治机制,广泛发动群众、社会组织等参与到沿江垃圾整治和修复工作中,共创水岸家园。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