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良:目前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已建立
【谷腾环保网讯】全国碳市场启动即将一周年。作为碳市场设计、建设的参与者,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在7月9日召开的“2022财新夏季峰会:应对不确定性”论坛上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已基本建立配额分配、总量设定、数据核查(MRV)、交易制度,注册登记系统、报告系统、交易核算系统等基础设施也已建立。当然,第一个履约周期仅是起步阶段的试运行,未来还有许多改进空间。
张希良及其团队根据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做了定量研究,为实现减排动态激励:“十三五”碳价水平约为58元/吨,“十四五”需要达到68元/吨,“十五五”上升到104元/吨,“十六五”到2035年末碳价需提升至178元/吨。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仅覆盖发电行业。当日开盘价48元/吨,收盘价52.8元/吨;当年8月至11月,交易量大幅下降,配额价格跌至45元/吨左右;在年底履约周期到期之前,价格则出现反弹,2021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54.22元/吨,较启动首日收盘价上涨5.84%。进入2022年,全国碳市场交易量持续低迷,今年二季度碳价围绕59元/吨上下浮动。
就外界关注的碳配额拍卖、扩大覆盖行业范围等完善措施能否在二季度实施的问题,张希良认为,受经济形势严峻挑战叠加电力体制改革尚未到位的影响,目前来看第二履约期可能性较小。
不过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碳市场在坚持中国特色之外,还需与国际接轨,包括由目前强度减排过渡至总量控制、由免费走向拍卖,乃至逐步引入第三方投资机构、金融衍生品等。
碳定价主要包含碳市场、碳税两种机制,长期以来,就这两种碳定价机制哪一种更好的讨论之声不断。张希良认为,碳市场优势在于,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既可以管理碳排放量,碳价又由市场决定,而随着碳市场发展,未来逐步形成稳定有效碳价,这时候再引入碳税,难度将有所降低。另外,中国碳排放特征与西方不同,国内大约80%碳排放来源于发电和工业行业,”如果管住了这8500家企业,实际上就能管住全国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样对于政府来讲监管成本亦是可控的”。
张希良:目前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已建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