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的“进阶版”如何打造?
【谷腾环保网讯】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承担着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等重要功能。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充分发挥调水生命线作用,需要运用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让南水北调这条千里水脉更好守护国家水安全。
维护“三个安全”是后续南水北调的必然要求。以维护“三个安全”守护南水北调生命线,是后续调水时代锚定一个目标、把握“三区”定位、破解“三重”困境的紧迫需要。
从目标来看,南水北调工程是“四横三纵”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实现“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目标,要增强水忧患、水危机意识,以维护“三个安全”守牢南水北调生命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从定位来看,南水北调工程跨越的省、市大多承担了水源区、输水区、受水区中的一个或多个功能。为确保一泓清水向北流,需要将大量区域列入生态红线范围以内。同时,还要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用好供好这来之不易的一汪清水。因此,只有以维护好“三个安全”统筹下好南水北调“一盘棋”,才能有效推动水源区、输水区、受水区协同联动,从而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挑战视角来看,南水北调所经区域大多属于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属于缺水区域,都不同程度面临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水量型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并存、结构性缺水与效率性缺水并存的困境。为此,通过维护好“三个安全”,能够有效破解长期以来困扰区域发展的水资源瓶颈,解决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用水结构性矛盾突出、水生态脆弱、水环境污染明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
以推动“三个转变”维护工程安全。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不是一地一域,不能就单线论单线、就工程论工程,而应坚持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持续性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从建设标准、管理运营、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着手,打造后续南水北调水时代的“进阶版”。
具体而言,一是遵循规律,把握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区域分布、结构特征,立足流域整体尺度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协同建好后续工程,持续维护好关键性工程,加快建设调蓄工程,高标准配建一批综合性水利基础设施,建好南水北调“蓄水池”,推动建设标准从“标配版”向“高配版”转变。
二是破除传统水利工程“重建轻管”弊端,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工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共建数字孪生工程,为工程装上能感知的“眼睛”、会思考的“大脑”和能自动化运行的“手脚”,不断增强监测感知、智慧调度、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等方面能力,推动管理运营从“传统型”向“智慧型”转变。
三是加快制定水安全保障总体规划,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运营融入水安全保障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探索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各省(市)之间共建水生态补偿、跨区域水资源配置、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打造区域水资源协调互补共享新格局,推动制度保障从“单一化”向“协同化”转变。
以加强“两侧发力”维护供水安全。“南水”来之不易,应严格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统筹加强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管理,严守水资源“三条红线”,推动并实现后续水时代区域水资源的最优配置。
一是从供给侧一端加强“物理调水”来说,做好水资源合理配置,需要在不同地域间做“加法”,细化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协同管好供水“水龙头”,推动并实现从水源到用户的精准调度,避免敞口用水、过度调水。同时,以加强灌溉供水管网建设、推动城乡供水管网互联互通等为重点,持续推进供水管网配套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改造,不断畅通供水网络的“毛细血管”。
二是从需求侧一端加强“虚拟调水”来说,做好水资源合理配置,需要在受水区做“乘法”,以节水作为受水区根本出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持续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形成机制,着力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整合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洪水、雨水、中水等资源化利用,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培育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力和效率。
以开展“三水行动”维护水质安全。南水北调工程是关联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确保水质安全是保障这项重大工程造福人民的关键。应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净水”“养水”“守水”,推动后续南水北调水时代从“有水送”到“送好水”的转变,确保一汪清水永续北上。
“净水”,就要在确保对输水干线采用封闭式渠道基础上,聚焦沿线城市点源污染、水上线源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协同推进水源区、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与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构建“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治污工程体系,解决水污染之困,把总干渠打造成为“清水长廊”。
“养水”,需要坚持治水与治山、治林、治地等有机结合,实施植树造林、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清洁小流域建设等工程,加强湖泊湿地恢复治理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增强重点流域、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实现水生态之美,把沿线打造成为“绿色长廊”。
“守水”,需要在净水、养水基础上,加强沿线水质安全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优化水文等监测站网布局,推动干渠沿线加强联防联控,实现全线全天候水质“体检”无死角,夯实水保护之基,打造输送好水的“健康长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