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集聚区环境管理问题多该怎么办?宁波采取“绿岛”模式解难题
【谷腾环保网讯】在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全域位于北仑区)的霞浦汽配创业园里,宁波北仑宏远模具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远)的污水处理站正在运行。这座日处理能力30吨的脱模废水处理站,不仅能够满足宏远自身的治理需求,还能供园区其他有压铸工艺的企业使用。而宏远所需的喷塑生产线及前处理废水设施,则由“邻居”宁波飞兴金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分享。这样的互助共享合作方式,是宁波市北仑区探索应用环保“绿岛”模式的体现。
长期以来,工业集聚区及入驻企业在环保管理中存在自觉性不高、投入不足、管理不强以及小微企业量大面广、环境监管疲于应对等问题。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于2021年4月出台《北仑区工业集聚区(小微园区)环保“绿岛”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针对工业集聚区(小微园区)及入驻企业,在生态环境领域全面实施准入政策简化优化、产污工段集约集成、治污工程共建共享、环境监管统合统一、产业链条融化融合的系统集成改革,分别涉及审批、治污、监管、产业四个环节,创新提出打造要素保障“绿岛”、污染治理“绿岛”、服务监管“绿岛”和清洁生产“绿岛”,建立环保“绿岛”模式。
简化审批,让企业“最多跑一次”
在北仑区万洋众创城小微园区,首批10家企业从开始委托编制“打捆环评”到各自获取批复不足20个工作日,较改革前节省2/3以上的时间,企业环评费用大幅降低。一年来,83家企业环评审批时同步申领排污许可证,企业“最多跑一次”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据了解,为简化优化准入通道,宁波市北仑区制定实施《北仑区工业集聚区(小微园区)环境准入指导意见(试行)》,对可免批的项目一律免批;对不能免批的项目实行“打捆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一律简化审批;对既要环评又要许可的项目,全面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融合试点,一律实现“一套材料、一窗受理、同步审批、一次办结”。
目前,北仑区政府已出资130万元为28个小微园区编制“打捆环评”,近千家企业被纳入简化审批范围。针对4个新建小微园区开展“打捆环评”,112家企业通过8本打包环评即可完成审批,环评编制数量大幅减少,环评报告内容大幅简化。全省首个主体项目环评与辐射项目环评的“多评合一”项目和全市首个陆域工程环评和入海排口备案同步审批项目均在北仑完成审批。
抱团治污,治污成本下降一半以上
北仑区投资14.7亿元,按照“全省领先”标准建设表面处理中心园区,形成10家专业表面处理企业集群。投运后,年中水回用量将超十万吨,重金属排放量较入园前减少1/3以上,污染治理“绿岛”作用显现。
以前,园区企业采用各自建设、分别治污的方式,分散了治污力量。“绿岛”模式则鼓励引导工艺相似、产污类似、位置相近的小微企业,通过组团共建共用、牵头企业代建租用、第三方自建公用等形式共享生产工段或治理设施。“绿岛”模式还鼓励建设酸洗、熔化、涂装等共享车间、合理布局表面处理等涉水工段企业集中服务点,建设供多个市场主体共享的污水集中预处理“绿岛”示范项目,建设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绿岛”项目,完善区内小微企业危废统一收集、暂存和运输体系。
据悉,目前共规范形成19家集中喷涂中心,为区内企业提供绿色高效共享服务。建成3个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贮存中心和5个街道一般工业固废分拣点,为全区4000余家中小微企业的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废提供“一站式”服务。共享污染治理“绿岛”的企业治污成本下降一半以上。
组团管理,环境信访量同比下降30%
“绿岛”模式改变了从前的单一监管,组建了属地政府、地产商、企业或专业机构等多种形式的园区管理机构,明确相关环保责任和义务,负责园区生态环保事务落实。上线“环保码”,同步导入浙江“政务网”,将相关园区企业纳入“码上监管”。四个新建小微园区相继成立园区环保事务协调委员会,相关单位齐抓共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环境信访量同比下降了30%。
建立以绿色保险为主、环保管家为辅的第三方机构服务体系,为园区及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和解决方案。完善集“保险+服务+补偿”于一体的绿色保险管理长效机制,推动5个园区保险试点,累计参保企业140余家。
集群发展,让产业资源循环起来
针对产业提升,“绿岛”模式倡导从原辅料选择、生产工艺优化到污染治理设施确定,全方位拓展清洁生产的外延和内涵。针对区域现有产业链关联性不强等问题,建立企业间可充分进行余热、副产品、废水及固废等资源循环和再利用的上下游企业集群。比如,以工艺优化为导向,夯实企业小循环基础;以“三废”资源化为重点,搭好园区中循环桥梁;以产业链延伸为内容,构建区域大循环平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