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严惩重罚让环评造假付出代价
【谷腾环保网讯】据生态环境部通报,日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法院对山东锦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评造假案(以下简称锦华环评造假案)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四被告人被处以不同程度的刑事处罚。这起案件是《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后,环评造假入刑司法实践的重大突破,也是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标志性成果,充分彰显生态环境部门、刑事司法部门对环评弄虚作假“零容忍”的态度和依法严惩绝不姑息的决心。
环评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但是,总有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驱使下想方设法要突破这道“关口”。当前,环评弄虚作假问题仍时有发生,社会反响强烈。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健全监管机制、实施智能查重、强化靶向监管、开展专项整治、加大处罚力度、推动刑事司法衔接,严惩环评文件弄虚作假和粗制滥造行为。2022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完成全国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诚信档案专项整治,共清理“空壳”单位1851家、“挂靠”工程师1003名。相关工作的大力推进,就是为了牢牢把好“关口”,杜绝弄虚作假行为,遏制环评领域乱象。
只有牢牢把好环评关,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约束项目与规划环境准入的法制保障,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具有关键性作用。如果在环评上弄虚作假,不仅谈不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甚至有可能连发展的底线和红线都难以守住。因此,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牢牢把好环评关,决不能弄虚作假,出现发展偏差。
只有牢牢把好环评关,才能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坚实基础。《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指出,环评必须客观、公开、公正,起到为保护生态环境把关的作用。通过事前控制,环评既可以有效预防环境损害的发生,也能够有效控制环境风险。如果环评这一科学判断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弄虚作假的过程,那么对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长远发展可能造成难以逆转的巨大危害。因此,想要从源头上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必须牢牢把好环评关,坚守法律底线,彻底杜绝环评造假。
只有牢牢把好环评关,才能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当前,完全市场化的竞争催生了大量环评机构“入市”。有的环评机构为了“抢生意”恶意杀价,为寻求利润空间对环评报告粗制滥造、偷工减料;有的环评机构主动迎合出资方所好,让怎么干就怎么干,给出对方想要的结果而置环评真实性于不顾。与此同时,那些认真出具环评报告的机构和专家反而不受市场欢迎。因此,只有牢牢把好环评关,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才能扭转当前环评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推动整个市场实现健康长远发展。
打击环评造假行为,需要久久为功,长期坚持。既要加强环评从业异常情况预警,实施靶向监管,也要落实好环评监管长效机制,全面加强环评文件质量监管,还要加快出台相关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切实筑牢源头预防第一道防线。
锦华环评造假案的宣判,再次给一些不法者敲响了警钟,如果有人唯利是图、胆敢以身试法,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