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也积水?精密的古代排水系统遇上垃圾杂物也会“罢工”
【谷腾环保网讯】受台风影响,故宫博物院不久前遭遇今年入夏以来的第一场强降水,24小时降水量达到93.5毫米,接近大暴雨级别。故宫院内多处积水,其中慈宁宫院落西侧积水深达17厘米,通过人工排水措施,积水方得排出。
针对这场降雨造成的积水,故宫博物院启动了最高级别的应急预案,对积水区域反复排查,观察到慈宁宫西侧排水能力较往年明显下降,挖开围房后墙支沟和暗沟的交接点,发现其中充塞着大量的矿泉水瓶、塑料袋等杂物,甚至还有毛巾、衣物等“大件”。暗沟清理后,至今仍沿用的古代排水系统有效恢复了排水能力。7月31日,故宫院落再次遭遇持续强降雨时,排水系统运行顺畅,未再发生积水现象。
故宫积水事件发人深省,至少给我们两点警示。其一,好设施还需要有好的运行维护,运行维护也要与时俱进,适应城市发展和时代变化;其二,游客的文明素养亟待提高,全民文明教育任重道远。
故宫的排水系统凝聚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地下的排水沟渠纵横交错、异常发达,排水能力在古代建筑中首屈一指。但这套古排水系统也绝非完美无瑕,容易发生泥沙拥堵。为此,明清两代在每年三月打开暗沟进行清淤。如果说明清两代每年进行一次清淤就可以保障排水系统正常运行,那么,现在每年春夏秋进行三次清淤也未必能保障排水系统正常运行。此次积水事件,对此已经给出了答案。
因为,明清时期故宫作为皇家禁地,没有外来游人,能在皇宫中走动的人数相对来说不算多,且人群单一,不会、不敢乱扔垃圾。因而在古代冲入暗沟的基本都是泥沙,当遇到强降雨时,强大的水流可以将大部分泥沙冲走,沉淀下来的少量泥沙每年雨季到来之前的三月份彻底清理一次,即可满足当年排水要求。而时下情形则大不相同。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大量游客进入故宫游览参观,随之带来大量废弃物。另一方面,大量新技术的运用和现代工业生产在极大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有别于泥沙的塑料瓶、塑料袋等只有现代社会才有的废弃物,这些垃圾进入暗沟后不会分解,又因格栅或暗沟拐角的阻挡而难以被冲走,极易使排水系统形成“肠梗阻”。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清理,一旦遭遇强降雨,难免会积水成患,因此需要时常清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旅游已成为民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然而,旅游过程中,游客乱扔废弃物等不文明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此,既需要景区等旅游目的地相关部门提供便捷、舒心的公共服务,也需要文化旅游等部门加强对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约束惩戒,激励文明行为、整治顽疾陋习,多措并举、久久为功,从而让文明意识深入人心,让文明出游成为行为自觉,让文明旅游成为最美的风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游客的文明素养既是教育出来的,也是服务出来的、管出来的。故宫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旅游名片。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级热门景区,在服务游客,引导、约束、规范游客文明旅游,防范、减少游客乱扔饮料瓶、塑料袋、简易雨衣等废弃物方面,理应进行更多探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