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将综合污染状况等3项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谷腾环保网讯】人类逐水而居,文明因水而兴。“十三五”期间,各地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长江流域考察,8年时间内4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勾画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治污、治岸、治渔”三个长江保护修复关键点。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数据显示:长江干流自2020年起,已连续三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监测总站)副站长毛玉如指出,“十四五”是深入攻坚期,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聚焦流域水环境突出问题,将综合污染状况、汛期污染强度、综合营养状态3项指标纳入水环境保护考核指标体系,是推动水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的一项举措。
更加科学精准地反映河流水污染状况
在考核指标体系中,综合污染状况是一个新增指标,通过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氨氮计算得到河流水质综合指数。其中,出入湖河流及沿海城市断面增加总氮指标。为什么采用综合污染状况来反映河流水环境状况,而没有使用优良水体断面比例?监测总站水室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李文攀解释说,长江流域主要江河2022年优良水体断面比例为98.1%,这说明长江流域整体达到优良水质状态,但是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区域,长江流域整体治污压力仍然较大,有机污染和氮磷超标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抓住这一主要矛盾,用三项(或四项)指标计算综合污染状况指数,能够更加精准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引导地方聚焦问题加强河流污染治理。
综合污染状况的数据来源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家建成了由3641个断面组成的分布于全国1835条重要河流和210座重要湖库上的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实现十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水体省市界、重要水功能区“四个全覆盖”;重点建设了183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构建了“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监测技术体系,实现“谁考核、谁监测”,手工与自动监测数据有效率均达到98%以上,支撑国家评价考核与城市排名;与此同时,央地水质监测已实现联网运行,更精细化布设的5000余个省控地表水手工监测断面和约3000个地方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数据与国家联网传输、融合分析,水质评价更加全面客观,溯源分析更加科学精准。
突破面源污染防治瓶颈
随着水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一些地方城乡面源污染问题逐渐突出,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制约了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稳定改善。这道难题怎么解?生态环境部创新性提出汛期污染强度的概念,印发《关于开展汛期污染强度 分析推动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汛期污染强度分析。
李文攀提到,汛期污染强度是某断面汛期首要污染物浓度与水质目标浓度限值的比值,能够精准识别平时水生态环境质量比较好,但汛期污染物浓度大幅度上升、环境质量恶化的情形,主要目的是分清相关行政辖区的城乡面源污染防治的责任。责任分清了就能够督促落实,指导地方扎实开展城乡面源污染防治,着力削减面源污染负荷。
“参与汛期污染强度计算的指标有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这三项指标也是常规监测指标,具有明确的面源污染指向性。数据源自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更新频次高、连续性强,能够有效监控雨前、雨后水质变化。”监测总站水室业务主管解鑫介绍说。她还提到,“确保降雨形成的面源污染被有效捕捉是这一工具的关键点,为此,总站技术团队开发了核心算法模型,基于每一个断面划定汇水范围,再逐一匹配24万个网格化气象站点,实现了水质与降水实时数据的联动分析计算,保证了汛期污染强度监测分析的灵敏性、全面性和精准性。”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所副所长马乐宽研究员认为,汛期的面源污染问题已逐步上升为制约水环境持续改善的主要矛盾,开发应用汛期污染强度监测分析,对于突破现阶段的面源污染防治的“发现难”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为后端治理提供了打击精准的“炮弹”。
推进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治理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污染的现象。目前,我国湖泊水库污染负荷依然较大,富营养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蓝藻水华问题依然多发频发。
“综合营养状态是利用湖泊营养盐(总磷、总氮)浓度,耗氧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以及水体叶绿素、透明度等指标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数,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进行分级,指数值越高,营养状态越重。”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白雪介绍说。该指标自“十一五”时期就被应用于评价湖泊水库的营养状态,可以有效地反映我国湖泊水库营养状况的总体格局及富营养化进程,引导地方加强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治理,修复水生态健康状况。
举个例子,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上世纪60年代,太湖呈贫营养状态;1981年时为中营养状态;但进入80年代后期,由于周边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太湖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湖泊富营养化加剧,水质恶化。2007年5月,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引起供水危机。十多年来,江苏省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打捞蓝藻、调水引流、底泥清淤、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流域水质改善。今年上半年,太湖水质稳中向好,湖体总磷总氮浓度达到2007年开展系统监测以来的历史同期最优水平,蓝藻水华的发生频次、平均发生面积和最大发生面积均达到历史最优。在太湖边的湿地公园里,候鸟栖息觅食,鱼儿遨游水中。消失多年的“吉祥三宝”桃花水母、白鹭、地衣等对生存环境有着很高要求的敏感物种大量回归,成为太湖生态改善的生动注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