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造假案!还有神药、神机新手段
【谷腾环保网讯】如果企业在线数据不达标,面对较高费用的脱硫处理设施,有没有“捷径”可以绕道而行?
还真有。就简单的三样东西:塑料软管、三通管件、氮气瓶,而且安装简便,半小时完工。
再通俗一点解释:就是把氮气接入采样管线,稀释采样气体。管路都包装成电线,有的直接藏到二氧化硫取样管里,“隐蔽得很”。
然后呢?
然后,你就会和索某贝、孙某、王某令、李某飞一样,因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分别被判处五年零三个月到五年十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作为涉案企业,你也同样违法犯罪了。
1月21日,山东省滕州市破获的一起“干扰装置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登上了央视的《焦点访谈》栏目,也让我们把目光再一次对准自动监测数据造假。
央视曝光的是怎样的一起案件?由这起案件说开来,越来越隐蔽的数据造假背后,又有哪些“神器”和“神药”?
有了这条“多余的管线”,能省一半的钱?
时间回到2019年,让我们先来捋一捋,《焦点访谈》提及的这起案件,究竟是如何被“火眼金睛”的枣庄市生态环境局滕州分局执法人员盯上的?
正常情况下,新型建材厂如砖厂的污染排放指标,都有波动和曲折。而在2019年5月,执法人发现,有砖厂的指标“过于稳定”。
令人蹊跷的是,企业烟气排放口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很高,但气体通过管线送到在线监测站数值却变低了。
通过排查,环境执法部门发现,有4家都有类似的情况。
经过分析研判,企业应该在废气排放采样口到在线监测站这段距离中动了手脚。果然,在一家正在生产的企业中,检查人员发现了一根“多余的管线”。
来来回回几经寻找,管线弯弯绕绕在其他房间。
同样在另一家新型建材厂,检查人员找了几个小时毫无线索后,在监测站房的顶棚里发现了接入氮气的三通管件;而为了找到氮气瓶,更是一路把埋藏氮气软管的水泥地挖开,才最终找到藏匿地点。
企业主、涉案人员大费周章背后,驱动的还是“经济账”。
“安上氮气之后,不用顾虑数据超标不超标的问题了,可以加大产量,降低所有真实脱硫除尘脱硝的运营成本。”自动监测系统氮气干扰设备贩卖人员孙某说。
另一位贩卖人员王某令也表示,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一天脱硫费用在1万多块钱,而安装氮气干扰设备之后,能省一半的钱。
记者留意到,涉案人中,王某令和孙某的名下有着正规的环保科技公司,平日里服务对象主要就是砖瓦企业。殊不知,科技公司是幌子,暗地里推销干扰在线监测设备,才是“主业”。
这个团伙还经常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监测数据调试的广告,招揽更多生意。砖瓦窑厂的企业主们看到,自然“心知肚明”,“懂得都懂”。
就这样,干扰设备卖得还挺火。半年,王某令、索某贝团伙贩卖安装的在线监测干扰设备共涉及全国6省12地市。
动了“歪脑筋”,吃下“苦果子”。不仅涉案人被判刑,警方也查处涉案企业12家,抓获犯罪嫌疑人26名。据悉,涉事企业负责人将另案处理。
“神不神”?数据造假手段大盘点
近年来,高压严打下,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屡禁不止,与以往简单直接的操作相比,不仅手段升级,方式也更隐蔽。
有“神药”——“COD去除剂”。在浙江湖州,某公司购买3吨“COD去除剂”,通过投加的方式,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的正常运行,造成排放污水化学需氧量(即“COD”)自动监测数据下降的假象。无独有偶,天津市生产地毯的一家企业,为防止COD自动监控数据超标,在总排口处也添加了“COD去除剂”,神奇的一幕随即发生,COD自动监控数值由101mg/L降为9.3mg/L。
所谓“去除剂”,其主要成分为氯酸钠,无法真正去除COD,只是干扰COD的检测。
有“神水”——引入河水稀释污水。在江苏常熟,有公司污水处理设施已运行数十年,却无法保证水质稳定达标排放,怎么办?将河水引入厂区排污管道,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稀释,以干扰自动监测设施。
有“神机”——篡改软件系数。在四川攀枝花,为掩饰、隐瞒钛某化工生产过程中超标排放二氧化硫、烟尘等大气污染物,企业安排人多次篡改尾气自动监测设备工控机软件系数。
有“神器”——“作弊器”助攻通过尾气排放检验。在江苏南京,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在车辆OBD接口与诊断设备之间增加“作弊器”,篡改车辆OBD信息,使原本检查不合格的车辆通过排放检验。
尽管这些眼花缭乱的“花招”层出不穷,但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最终都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抓现行”,难逃“法网”。
“打怪上分”,生态环境系统持续升级闯关
生态环境部执法局执法三处处长李铮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如今自动监测数据造假越来越隐蔽,趋于专业化、产业化,是生态环境领域的毒瘤,隐蔽而且性质非常恶劣,危害非常大。“所以我们的态度是对这种方式零容忍,坚决予以打击。”
严打,实实在在出招。
无论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生态环境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典型案例,还是省、市级涉监测数据造假的案例“有一起即曝光一起”,始终保持着对重点行业领域环境违法犯罪严打的高压态势。
不仅如此,近年来,生态环境系统“打怪上分”也在升级闯关。
越来越多的地方充分运用自动监控“哨兵”和无人机“千里眼”作用,通过自动监控平台巡查的线索,借助无人机非现场监管手段予以进一步核实,构建“智慧线上+精准线下”执法格局。通过大数据手段,建立预警模型,精准锁定犯罪嫌疑单位和犯罪嫌疑人。
同时,生态环境部门发现线索后,及时提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联合办案,有力破解基层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办案难、入刑难、执法威慑力不足等痛点,形成联合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强大威慑。
相关数据显示,仅2023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部门一共查办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案件593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06起。
各式“神器”“神药”加持,企图呈现过关的数据,可长远账、法律账、环境账“三笔账”算下来,得不偿失。
“莫伸手,伸手必被抓”,在2024年伊始,这句话,与君共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