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工程项目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谷腾环保网讯】近日有报道指出,我国已实施了50多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8000万亩。
山水工程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系统治理,统筹考虑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
山水工程改变了以往的单要素治理模式,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进行综合治理,形成了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合力。比如,贺兰山东麓山水工程综合实施矿山修复、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类别项目,同步开展封山育林、退牧还林、贯通生态廊道、扩大生物栖息地等保护措施,系统提升了区域生态质量。
在项目申报方面,山水工程采取竞争性评审,择优选择支持项目,通过资格初审、公开答辩、专家评审、网络公示等方式公开“赛马”,充分调动了申报地的积极性,提高了项目质量。山水工程项目由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带队汇报,相关部门参与,实现了高位推动。
“重申报、轻监管”是很多行业专项资金管理面临的难题。地方往往在争取资金时积极性较高,但对项目的后期建设、管理缺乏主动性,也面临专业能力不足、办法不够等问题。对此,一些地方在山水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专班推进、督导促进等方式。
比如,有的地方建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山水工程办”,专门负责项目的建设、协调,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题。有的将工程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压实党委政府责任。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部门协同,形成合力。比如,四川省建立了项目季度现场督导机制,由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和省林草局四部门轮番牵头督导,每季度由牵头部门选派一名厅领导带队,赴项目现场办公,从省级层面保障项目推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一大批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建成使用,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要看到,一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整体性、系统性考虑不足的问题,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治理项目间缺乏联动。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山水工程项目的经验,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
在谋划生态环境项目时,强化系统思维,主动将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考虑。比如,打破污染要素治理阻隔,根据治理要素间的联系和污染防治需求谋划项目。以小流域水环境治理为例,小流域水环境成因复杂,仅开展水污染单要素治理成效较差,需统筹水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治理要素,一体推进方能标本兼治。再比如,打破行政地域阻隔,跨行政单元谋划项目。统筹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的大气类项目,推进成都平原大气综合治理,既符合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需要,也符合重大项目资金投向要求。
目前,生态环境项目实行项目库管理为主,对入库项目采用竞争性评审方式择优入库,再从入库项目中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支持项目。但从实际入库情况看,部分项目在入库时没有体现出竞争性。比如,受项目规模、储备难易程度影响,大气治理、地下水污染治理类项目长期储备不足,储备库内项目缺乏竞争性;相反,流域水环境治理、农村污染治理类项目因涉及面宽,储备较充足,有一定的竞争性。笔者认为,应逐步加大竞争性评选的力度,对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采取竞争性评审的方式推进,对规模小、资金支持力度小、储备容易的项目采取项目入库的方式管理,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提高储备项目质量。
中央专项资金下达后,地方配套资金能否实际到位、资金分配是否合理、工程项目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等问题,直接关系项目建设进程和建成后的成效。因此,要确保工程项目建设进程,必须发挥好审计的监督作用,尤其要让审计及时跟进,在阶段性重要节点提早介入,从以往的事后审计为主向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发挥好审计“治未病”的作用,着力防患于未然。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