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法院以经典案例创建环境案件裁判规则和执行方式
【谷腾环保网讯】在“非法捕捞鳗鱼苗案”中,在全国首次判决鳗鱼苗收购者、贩卖者与捕捞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从源头切断非法利益链;在全国首例由省政府作为原告提起的海德公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中,判决准许企业分期缴纳环境修复费用,推进破解“案件执行企业经营难、案件不执行环境修复难”的“两难”问题……近年来,江苏省各级人民法院积极作为,以经典案例为引领,构建起一套全面有效的环境案件裁判规则和执行方式,为各类生态环境权益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确立裁判规则,提升违法成本
在环境司法实践中,江苏法院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环境违法行为。
一方面,通过确立惩罚性赔偿裁判规则,江苏法院对多次违法排污的企业实施严厉打击。在“徐州某造纸公司偷排污水案”中,法院不仅依据查获量计算排污量,还以四倍标准计算环境修复费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违法成本。
另一方面,江苏法院还确立了全链条追责裁判规则,对非法捕捞、非法狩猎等犯罪行为实施全链条打击,有效切断了非法利益链。在“非法捕捞鳗鱼苗案”中,法院判决鳗鱼苗收购者、贩卖者与捕捞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从源头上杜绝了非法捕捞行为。
此外,江苏法院还注重对环境损失的整体性认定。在“王某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中,法院不仅要求王某赔偿矿产资源直接损失,还责令其承担生物栖息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要素损害赔偿责任。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江苏法院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强化证据规则,破除追责阻碍
为了有效追究环境违法行为人的责任,江苏法院在证据规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
在“徐州市人民检察院诉苏州某工艺品有限公司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中,江苏法院确立了“环境信息不利推定”证据规则。即,当被告拒不提供应当持有的环境信息时,法院将依法认定原告提出的不利于被告的主张成立。这一规则有效解决了环境诉讼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原告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支持。
此外,江苏法院还确立了“船舶污染综合认定”证据规则。在“武汉某江海贸易有限公司、向某等12人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法院根据船舶航行轨迹、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污染物处置去向等多方面证据,综合认定了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这一规则有效破解了航运船舶偷排含油污水取证难、损害后果认定难的问题。
创新执行方式,实现生态有效修复
在执行环节,江苏法院同样展现出了创新和务实的精神。
通过首创“技改抵扣”方式,江苏法院引导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在“常隆公司环境污染案”中,法院判决准许企业以技术改造资金抵扣部分损害赔偿资金,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企业的经济压力,还促进了企业的绿色发展。
同时,江苏法院还首创了“分期付款”方式。在“海德公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中,法院判决准许企业分期缴纳环境修复费用,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案件执行企业经营难、案件不执行环境修复难的“两难”问题。
此外,江苏法院还首创了“现金+全域修复”赔偿方式。在“胜科公司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法院依法准许排污企业以实施替代性生态修复项目的方式抵扣部分损害赔偿金,实现了“一地污染、全域修复”的目标。所实施的一批替代性修复项目惠及长江江苏全段,历时3年督促企业全额履行了5.2亿元长江大保护“最严罚单”。这一案例获评2023年度中国法治实施十大事件。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