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超标车辆“带病上路”要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治
【谷腾环保网讯】众所周知,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不能上路行驶,但媒体调查发现,一些检测机构打起了“歪主意”,通过篡改数据故意“放水”,让不少尾气超标车辆“带病上路”。
当前,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当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技术单位统计测算,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经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34%,机动车当中的重型货车占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的80%以上。减少大气污染、实现“双碳”目标,加强机动车特别是重型货车尾气治理刻不容缓。
在此背景下,作为“守门人”的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保证其准确性和公正性至关重要。然而,随着机动车检验机构资质许可的全面放开,检验机构数量剧增,一部分检验机构为争夺检验资源,不惜铤而走险,弄虚作假。
它们有的在数据上“动手脚”,篡改额定功率,甚至凭空捏造;有的在车辆上“做文章”,包括替车检验、安装气体过滤装置;有的使用OBD作弊器,可以随意调整、替换超标数据。从检验设备商、软件供应商、作弊器生产厂商到机动车检验机构,再到机动车维修机构,已经形成“一条龙”造假链条。
这些行为既影响污染防治攻坚治理成效,又干扰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发展,更损害了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必须坚持高压严打、依法严惩。去年9月,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截至12月,共有650家机构在“百日攻坚”行动中被采取断网等惩戒措施,还有580家被取消资质资格,110家性质恶劣的被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也要看到,与其他涉及汽车的领域相比,机动车检验机构成本投入少、收益高,盈利周期短,导致造假现象屡禁不绝。因此,要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治,不仅要在面上“治”、点上“打”,更要在链上“断”,对造假车辆进行围追堵截,切断作弊装置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利益链,以及虚假维修和作弊检验的利益链。
整治机动车环检造假乱象,需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建立和完善监管长效机制,才能推动机动车检验领域健康、有序发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