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循环集团9家子公司为何落子这五城?
【谷腾环保网讯】成立仅半年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近期战略布局明显提速。
2025年4月18日,集团旗下9家专业化子公司同日宣告成立,其中5家落子天津,涵盖设备资产管理、塑料再生利用、动力电池回收、机动车循环经济及绿色科技研发等领域。同时,有色金属投资板块落户杭州,电子电器业务扎根深圳,新能源科技与绿色纤维产业则分别布局南京、无锡两地。至此,一个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国最发达经济圈的产业网络形成。
这一系列战略性布局与2024年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之初提出的发展蓝图高度契合。2024年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明确战略定位:“将同步设立多家专业化子公司,业务涵盖线下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和废钢回收、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和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业务、退役风电和光伏设备回收、废有色金属回收以及废塑料回收加工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作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的大本营,超半数子公司选址天津,除了有天时地利因素之外更看重什么?杭州、深圳、南京、无锡四地的布局,背后的深层产业逻辑又是什么?
天津
产业协同:直击京津冀制造业升级痛点
中国环境APP此前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正式成立要做什么?为何选在天津?》一文中提到,天津在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交通、技术创新、绿色金融等多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加持。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也是北方高端制造重镇,天津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等产业基础雄厚,每年产生大量工业固废与消费端废弃物,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为资源循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天津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拥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循环经济的主要承载区。这些区域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和示范效应。
同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中,天津更能发挥“产业协同枢纽”的角色,可承接北京疏解的再生资源加工产能,同时,与河北钢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形成上下游联动。
除产业协同外,天津还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汽中心等,在新能源、新材料、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机动车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有助于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
据介绍,5家子公司中,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将聚焦资源循环行业体系化技术研究、集成和应用,重点难点技术攻关,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开展高水平高价值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孵化和标准研制;电池有限公司将围绕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打造“国家电池数据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国家级电池银行、国家级电池回收示范基地”四大平台;机动车有限公司致力于构建全球领先的机动车“使用—回收—拆解—再生—再利用”全生命周期循环产业体系;设备资产有限责任公司围绕社会闲废设备循环效率和再利用价值的提升,构筑全生命周期线上平台和全流程线下服务两大支撑,推动设备更新再利用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
杭州
数字赋能:创新大宗商品投资贸易服务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废旧金属进行加工处理,使其重新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原材料,从而有效减少对原生矿产资源的开采。我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有色金属消费和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
将有色金属投资板块青睐杭州,绝非偶然。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杭州正全力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在企业揭牌仪式上,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色金属投资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伟东表示,浙江一直走在全国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前列,对有色金属产业实施“链长制”,在产业园区布局、支持有色金属高端材料项目纳入新产业平台等方面有着完善配套服务,为公司落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基础。杭州坐拥全国规模最大、辐射能力最强、行业影响力最广的钢铁供应链服务矩阵,并围绕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等领域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生态集群。
据了解,目前,杭州正在加快打造大宗商品投资贸易服务创新中心,推动大宗商品贸易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上城区作为杭州大宗贸易的核心承载区,2024年实现大宗商品交易额1.4万亿元规模,辖区内拥有物产系、热联系、杭钢系等千亿级行业领军企业。
作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一级子公司,有色金属投资有限公司将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构筑起覆盖铜、铝回收再利用业务基石,掌控国内优质资源、打通国际大循环,形成有色金属回收再利用产业控制力;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布局贵金属、战略金属品类,发挥有色金属资源循环保障安全支撑力;设立有色金属专业研究院,关注前沿技术趋势,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增强有色金属回收再利用科技创新力。目标是通过5年的发展,公司力争实现资产超千亿元,营收达3000亿元,成长为我国有色金属循环经济领域的领军企业,推动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
生态闭环: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共振
作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在我国华南地区布局的核心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选址深圳,直指中国最活跃的消费电子产业生态。
有着“全球最大电子产品制造基地”称号的深圳,拥有完善的供应链和庞大的生产规模。据统计,深圳的电子产业产值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占中国电子出口总额的近40%。
在注册地福田区,这里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元器件集散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华强北。此外,福田区集聚了荣耀终端、华为数字能源等科技巨头,以及比亚迪、欣旺达等新能源企业,形成“电子信息制造—消费—回收”的闭环生态。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共振下,深圳的优势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强、基建基础设施发达、产业链完备,在发展电子电器等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介绍,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未来将从3C手机及绿色民用装备循环利用、传统类业务、新兴类业务、海外业务等四大业务板块发力,打造“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前中后端”综合性一体化平台,引领交易规范服务,畅通产业链条,形成兜底和高值化终端能力,不断提升在全球电子电器回收再利用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江苏双城
“双碳”突围:新兴与传统产业“后市场”机遇
相比其他城市,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此番选择在江苏双城落子,看中的是江苏作为传统工业和新兴产业制造大省及对长三角的辐射效应。
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江苏是新能源集聚度最高的省份,产业规模庞大。据工信部早前数据,2024年1月—8月,江苏省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2%、15.3%和36.2%,“新三样”出口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此外,江苏还是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仅盐城市一地,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就占全国40%以上。在南京,早在2020年,便已跻身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之列,同时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在全球竞争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但产业链安全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最为突出的是新能源产业广泛使用的原材料资源日益紧张。同时,我国将迎来首轮新能源设备自然退役潮,风电设备“以大代小”提前退役,光伏行业在技术快速迭代中产生了大量的库存,非自然退役量也将大幅增加。据预测,2025年将迎来新能源设备的“退役潮”,因此新能源“后市场”的潜力巨大。
2025年2月,江苏省出台《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光伏、风电、氢能、新型储能等新能源产业为重点方向,加快形成以苏南为技术创新策源地、苏中苏北为核心产业联动协作区、沿海地区为融合应用前沿地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因此,在南京设立新能源科技公司,是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关键落子。这一选址不仅精准对接新能源“后市场”爆发式增长需求,更依托南京作为省会城市、高校资源富集地、长三角一体化核心枢纽的多重优势,构建起“技术研发—产业协同—政策创新”的立体化发展体系。
据介绍,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畅通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产业链,开辟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市场新业态;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基地,推动清洁供热、移动送能、资环驿站等业务场景落地应用;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培育形成适用于城市更新、绿色交通等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实现能源循环、资源循环、数据循环三大循环互融互促。
而选址无锡布局绿色纤维公司,瞄准的是中国纺织业第一大省的万亿级市场。无锡所在的苏锡常地区聚集了恒力、盛虹等纺织巨头,年产生大量废旧纺织品。同时,无锡是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现实需求,特别是高端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发展战略契合。因此,打造绿色纤维回收与再利用“国家队”,将无疑对这一传统产业深化产业链布局、推动行业绿色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在企业揭牌仪式上,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与无锡市政府、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江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通过开展政企合作、校企合作和企企合作,引领培育壮大产业生态圈,全面畅通绿色纤维循环利用链条,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据介绍,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将以推进绿色纤维全闭环循环利用为目标,重点围绕再生材料、绿色产品、服务平台三大板块,聚焦行业难点堵点强化技术攻关,全面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绿色纤维循环利用链长企业、国家级绿色纤维循环利用科研中心、权威的绿色纤维国家级检测认证中心和可靠的纺织品战略资源储备保障者,努力当好绿色纤维循环利用的“国家队”。
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9家子公司及注册地
1.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设备资产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市东丽区
2.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塑料再生有限公司 天津市滨海新区
3.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 天津市东丽区
4.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色金属投资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5.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6.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7.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机动车有限公司 天津市滨海新区
8.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无锡市
9.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市滨海新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