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环保机构调研抗生素销售,部分药店存在“无处方购药”问题
【谷腾环保网讯】近年来,各种冠以“无抗”等安全健康标签的食品,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
除了食品,药物可能引发的抗生素耐药性风险,也不容忽视。零售药店作为抗生素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其合规经营对于遏制抗生素滥用至关重要。
河北民间环保机构“绿行太行”一直关注抗生素类药品在市场流通环节的管控情况。
今年4月到5月,“绿行太行”对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5家)、市中区(4家)、历城区(6家)、槐荫区(2家)4个城市中心区的17家零售药店,以及莱芜区11家零售药店进行了调研,观察其售卖抗生素的合规情况。其中,连锁药店20家,非连锁药店8家。
处方药销售管控有差距,线上问诊形式大于内容
何为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受力,不断适应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在长期与抗生素接触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会转变成耐药菌株,从而出现抗生素耐药性。
“绿行太行”项目研究员告诉本报记者,为加强抗生素类药品的使用管理,规范药品零售市场秩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我国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逐步完善抗生素类药品的监管体系。
“我们采用模拟真实购药场景的方式,由调研人员自称嗓子疼,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前往各零售药店尝试购买抗生素类药品,并观察记录商家是否凭处方售卖抗生素类处方药,以及售卖过程中的相关情况。”一名项目研究员说。
在对市区零售药店的调研过程中,调研团队发现零售药店在售卖抗生素类处方药方面表现良好,均能落实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类抗菌药物的规定。在莱芜区,曾经7家因不按规定销售处方药受到过处罚的药店中,尽管有过处罚记录,但在此次调研过程中,仍有6家药店存在直接售卖抗生素的情况。
“结合在市区的调研结果,我们发现莱芜区零售药店的工作人员在面对购药者时,大多很少进一步询问症状,对于购药者购买抗生素的行为也极少进行阻拦。”项目研究员坦言,这也反映出莱芜区部分药店对违规行为的整改态度消极,整改措施不到位。
有别于线下零售药店与互联网医院在线医师视频问诊的情况,一些网络购物平台的线上问诊情况不容乐观,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较为普遍。
“调研团队体验了线上真人医师问诊的流程,这种面对面的视频交流,起初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诊疗的信任,但很快就发现所谓视频问诊几乎没有涉及病情的询问。”一名项目研究员告诉记者,在线上诊疗过程中,医生多以快速问答完成“诊断”。当顾客简单回答“未服用过该药”“无过敏史”后,医生未进一步询问病情细节,短短数秒便开具处方。
杜绝“无凭购药”,加大公众科普力度不可或缺
网购平台允许顾客先选药、再补方,导致诊疗逻辑颠倒;医生在未全面了解病情的情况下开具处方,违背了互联网诊疗的初衷;顾客可能因随意勾选疾病类型而获得不匹配的抗生素,埋下用药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强化监管,寻找破局之道。
首先,互联网诊疗不能替代线下问诊,网购处方药,强制提供初诊资料证明应成为必选项。项目研究员表示,线上问诊存在局限,难以有效检查诊断,建议立法明确要求网购处方药必须上传初诊病历或检查报告,杜绝“无凭购药”。同时,建立电子处方数据库,实现跨平台核验,防止虚假处方流通。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处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源头上控制抗生素的滥用。
其次,建议尽快完善互联网诊疗规范,修订《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细化复诊条件与流程。例如,规定医生需通过视频询问患者病史细节。对违规操作的平台和医生实施处罚,倒逼合规落实。通过明确规范和加强监管,确保互联网诊疗能够真正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再者,加强药店人员培训也十分必要。线下药店工作人员在引导消费者购药时作用关键,因此,建议提升药店工作人员对落实国家抗生素处方药监管要求的意识。“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店员识别异常购药行为,并鼓励对可疑情况拒绝售药或上报监管部门。”上述项目研究员表示。
最后,加大公众科普力度也不可或缺。建议定期开展安全用药宣传,社区、媒体可联合开展抗生素知识宣传,制作短视频讲解滥用危害。药店和网购平台也应在显著位置张贴警示标语,并在顾客购买抗生素时发放用药指导手册。提高公众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从需求端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抗生素滥用关乎公共健康安全,零售药店的每一张处方都应经得起检验。”在“绿行太行”执行主任李飞看来,唯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筑牢抗生素监管防线,守护民众健康底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