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入微湖
清流潺潺,鱼翔浅底,菖莆萋萋……记者走进枣庄市薛城区,看到昔日的“排污沟”小沙河变成了秀美的。通过实施“防治用保管”水污染立体防治,小沙河COD 含量从过去的 284mg/L 降到现在的28mg/L ,成为全省水质改善最大的河流之一。朱桥村村民张裕普对记者说,水清了,有鱼了,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作为城市纳污河,小沙河11公里河道曾吸纳10家企业废水和部分城市生活污水。为彻底改善河道环境质量,薛城区对沿河海化公司等重污染企业实施治理,企业废水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每日 4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后,生活污水不再入河。加宽河床,建橡胶坝、溢流坝,对河水实行层层拦蓄,逐级降解,一泓清水注入微山湖。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输水干线汇水区,重化工城市枣庄境内河流水质一度全部为劣Ⅴ类,面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市委、市政府实施资源城市转型战略,打响了发展煤化工、推进文化旅游、加快城市建设“三大战役”。在转型过程中,他们提出“一箱油”科学发展理念:把有限的环境容量作为“一箱油”,一方面,采取减少排放、等量置换等措施,尽可能节约这“一箱油”;另一方面,把有限的“一箱油”用于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好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严防死守,拒污染事故于门外。枣庄市完善应急预防体系,出台应急预案,对全市50 多家化工、造纸等企业和重点废水排放单位作出应急处置要求。严把新上项目环评审批关,对南水北调沿线、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项目坚决不批。去年全市否决重污染项目4 个,提出更换厂址项目12个。滕州华闻纸业是一家麦草制浆造纸企业,当地政府引导企业关闭了原本不属于淘汰范围的6 万吨麦草制浆生产线,以废纸为原料造纸,吨纸耗水量由原来的 350 吨降低到 20 吨左右,年削减COD4100 余吨。全市总结推广“华闻模式”,关闭境内所有麦草制浆生产线,调整原料及产品结构,造纸能力扩大到80万吨、产值增加了8 倍,而 COD 排放却减少了2.32万吨,污染负荷削减了83% 。
“再生水成为全市第三水资源。”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这句话。枣庄加快中水回用步伐,企业推行“无一次用水车间”,日回用水量达5万吨。在新薛河等7条主要河流建设橡胶坝 21座、溢流坝68 座,年截蓄中水7000万立方米以上。逐级拦蓄净化后,每年可回灌补济地下水800 多万立方米,灌溉农田30万亩。他们还积极实施退渔还水、退房还岸、退耕还湿,强化生态修复保护,累计投资 1.2 亿元,在6条河流流入河口、入湖口及河道低洼处建设人工湿地7个,退耕还湿面积 11.3万亩。
枣庄全流域、全过程、全方位立体治理水污染的系列举措,使水环境开始步入良性轨道,全市污染源治理全部达到省政府规定的稳定达标排放标准。水面多了,水鸟多了,鱼儿多了,“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名片越来越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