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进口环保门槛提升 "废塑料华尔街"遇转型困境
最近半年来,笼罩在顺德杏坛镇人的情绪,从观望、焦虑转为不安和无奈、再到接受,个中滋味百味杂陈。
一切都源自于一份由海关总署、环保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去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固体废物,也就是废塑料与废五金,俗称为“两废”。行业人士对这一行的称呼是“再生资源”,而厌恶他们的老百姓直接将之斥为“洋垃圾”。
据统计,目前广东省共有废塑料进口记录的企业236家,有废五金进口记录企业185家,2011年进口两废合计达124.6亿美元。而围绕这数百家再生资源进口企业,又衍生出上下游产业链上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江湖”。
近两个月,南方日报记者深入广东废塑料、废五金的加工生产集散地顺德、南海、肇庆等地,寻找这些“两废”江湖背后的故事,了解新规出台对再生资源行业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变。
500家企业联名上书
去年底,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在顺德杏坛人中流传:当地511家废塑料加工企业联名上书,向当地政府抗议《办法》的实施。
杏坛镇,被称为“废塑料的华尔街”、“世界最大的进口废塑料集散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里聚集了上千家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厂,最盛时有1500多家企业与此相关。他们长年从事着相同的工作:将进口的废塑料分拣,经过简单加工后出售。
佛山海关顺德办事处下辖的勒流口岸,曾经是全国最大的进口废料的单独口岸,其每年固体废物的进口量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8月1日《办法》的施行,在这里起到了“立杆见影”的效果。
顺德办事处副主任林武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去年上半年,该办事处辖下各口岸月均进口废塑料达到1592个自然柜,而在8月以来,月均进口废塑料一下子“缩水”到68个自然柜,猛降了95.7%;与此同时,废五金的月均进口量也从285个自然柜下降到139个,下降了51.2%。
对这一变化,海关是欢迎的。因为进口量的减少,意味着“新规在关区得到了比较好的执行。码头的污染大大减少了,连空气都干净了。”
一直以来,国家对固体废物的进口实行的都是许可证管理制度。也就是说,符合环保要求,拥有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企业才具备了进入这一行业的“准生证”。
但由于国家对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的企业设有技术及环保排放门槛要求,即使其他证照齐全的企业,如果达不到门槛要求,也没有资格领证,因此实际拥有废塑料进口资质的企业寥寥无几。加上出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环保的考虑,各地政府部门,比如顺德环保部门自从2007年起就已经停止发放许可证。
那拿不到“许可证”的企业怎么办?于是就有了各种围绕许可证而产生的地下交易,在层层转包中,乱象由此而生。
许可证和洋垃圾倒卖长期泛滥
以杏坛镇为例。佛山海关驻顺德办事处人员告诉记者,当地“持证上岗”的企业只有6家,但这个庞大的产业链上的企业有多少?光是顺德杏坛塑料商会的会员企业就有600多家,在整个杏坛镇,这样的企业估计有800多家。
一家持证企业负责人甚至告诉记者,正规批文所允许的一年的合法进口额,当地数百家企业“一天就可以用完”。
那这么大的进口量从何而来?答案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很多企业拿的是外地的批文,更甚者就非法入境,说白了就是走私。”一名从业超过二十年的企业主跟记者说,有些企业再加工后卖出的价格,甚至跟他进口后尚未加工的固体废物价格相差无几,在他来看这样的低价简直匪夷所思。“唯一的可能就是,他的废料来源渠道有问题。但这样一来,我们这些遵纪守法的企业反而吃亏了,价格上没法竞争。”
广州海关关长高融昆也向南方日报记者坦承,在《办法》出台之前,相关法规对倒卖许可证等行为规范尚不明确,查处困难,导致了许可证和固体废物倒卖现象的长期泛滥,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而三十年废塑料加工,也给顺德杏坛当地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前几年,走在街上,到处都是废塑料,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苍蝇乱飞。有些企业为节省成本,将没有拆解的塑料直接焚烧,那股终年不散的废气让人反胃,连水都是黑的。”顺德金盛富塑料有限公司的王鉴雄跟记者描述道。
正因为如此,严厉打击倒卖“进口许可证”的行为被列为此次施行的《办法》中的一大重点。一旦企业使用购买或者租用、借用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进口固体废物的行为查实,将被取消许可证申领资格。
广东顺德杏坛镇塑料商会秘书长何杞源告诉记者,海关严查进口许可证的结果,就是原先靠倒买许可证或料件维生的大量企业陷入“断粮”。这也正是前文提到的511家企业联名上书的原因。
企业主的时间“纠结”
“上书的意思是希望时间上能有所延缓。这么多年了,企业也很纠结,心里也明白这种以污染换发展的路子走不长久,迟早要转的。只是一时间无计可施,希望政府能给个"出路",起码在时间上能缓冲一下。”一名熟悉内情的人士告诉记者。
但林武指出,其实《办法》早在去年4月份已经公布,8月份起才开始施行。但不少企业还是继续进货,就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新规未必会严格落实,加上跟贸易商有定期合同,不能说停就停。
因此,当废塑料进口的渠道从8月1日起被正式“切断”时,大批的废料被积压在了香港的港口。
林武说,这511家企业的主要诉求之一,就是希望海关把压在境外的废料先疏通进来,给“最后一次机会”。而海关的答复是,只要企业拿到进口批文,海关即刻从快办好通关手续;有货物压在境外的企业,也可以先报上来。
“但到现在为止,没有一家企业来找海关。”林武说。
高融昆说,这些被压柜的企业其实心里都很明白,因为他们手里拿的都是倒买来的证件,没有合法的手续,更不是“两废”定点加工利用企业。
虽然王鉴雄所在的顺德金盛富塑料有限公司也是持证企业之一,但他的话或许说出了其他企业的心声:“这上千家企业遗留下来是有历史原因的,要一下子处理掉,也不容易。”
更有一个令人玩味的细节是:在那封511家企业的联名信上,落款没有企业名字,只有人名。
新办法给出的转型“出路”
事实上,此次新规的严查并不局限于进口许可环节。此次《办法》从进口固体废物的国外供货、装运前检验、国内收货、口岸检验、海关监管到企业监管等环节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可以说对进口固体废物的全过程实行了完善的监管体系。其中,广州海关对关区内的“两废”定点加工利用企业是开绿灯的,不仅在监管现场可优先办理接单、查验、放行等通关监管手续,甚至可实施到厂监管和上门验放服务。同时,对关区内“两废”加工利用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对合法进口、守法经营的A类以上“两废”加工利用企业,提供便捷通关服务。
林武说,新规让他们“松了一口气”。因为以前各地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从其他关区走的情况,“哪里松去哪里,到处跑”,但《办法》规定所有企业须实施“就近报关”,进口企业固定集中了,也就便于海关管理。
“我们就是希望鼓励定点、自主领证的企业,即使过去没有外贸经营权、习惯于委托别人进口的企业,尽快转型,取得并学会自主进口、自主报关,把那些违法的、扰乱市场的不法商人挤出去,让行业健康发展。”高融昆说,如果企业都能做到自己领证、自己加工利用,违法风险将大大降低,监管部门对辖区内有几家定点验收的企业看得清楚,真正想做这个行业的人就不敢做太离谱的事。更重要的是,国家的法律得到了遵守,环境的安全又得到保障,二次污染大大减少。作为执法部门来说,廉政和执法的风险也下降了,对所有环节都是有利的。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赖坤洪说,《办法》的推行,大大减少了合法进口企业的成本。以前委托代理报关时,如果同一票货物中,夹藏有个别不法企业的货柜出现问题,就会“殃及”整票货物,其他合法经营的企业也跟着倒霉。如今实行分类管理,优质企业通关提速,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利好。
但这些企业主们仍然有顾虑存在。他们透露给记者的一个细节是,新规出台后,被积压在香港港口的5万多个柜,在一个月之后,悄无声息地“消散”掉了。没有留在香港,当然也没返回进口地。“一个海关管住了没有太大用处,只有一个地方严格执行了也没用,只有全国都管住了,那5万多个柜就进不来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