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钢集团:污染大户变身环保先锋
历时4年的环保搬迁,让占重庆主城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60%的重钢脱胎换骨,成为全国钢铁行业清洁工厂、绿色钢城建设的示范企业。新重钢在产能翻番的情况下,二氧化硫、粉尘等主要排放指标只有不到原来的1/3。“环保搬迁,不是原样复制,更不是转移污染。从大渡口到长寿,重钢扔掉的是‘污染大户’的帽子”,重钢集团董事长董林说。
收复蓝天的环保搬迁
重钢虽然在“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进行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排放的污染物得到大幅度削减。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重钢环保欠账仍然较多。
随着城市飞速扩张和环境保护的加强,在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重钢成为了重庆主城重要的污染源,对主城环境质量的改善构成压力。
“污染严重、环境质量差”,曾经是大渡口区重工业发展的形象代名词。原址位于大渡口区东北部,紧邻长江的重钢则是当地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2006年底,重庆市委、市政府站在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314”总体部署,规划城市发展、调整产业布局、改善主城环境的战略高度,在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后,毅然决定将重钢的钢铁主业整体搬迁至长寿区。
当时,在重庆市的主城九区,大渡口区的空气质量是最差的一个。2007年,大渡口区完成“蓝天目标”仅为229天。
2007年5月17日,重钢环保搬迁工程奠基;
2011年9月16日,重钢环保搬迁650万吨钢全流程建成投产;
2011年9月22日,重钢大渡口老区钢铁生产线全部关停。
重钢长寿新区建设过程中,“重钢速度”轮番上演的同时,“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钢城”的规划理念也随之注入,百年老企成功实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转型。
如果说重钢环保搬迁是重庆收复蓝天的“重头戏”的话,那么由此带动的全市关停12家“小钢铁”则是“压轴戏”。
2006年底,重庆市辖区内除重钢外,还有12家钢铁企业:生产设施主要为10~30吨普通电炉冶炼设施,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属国家明令淘汰的装备;每年排放二氧化硫5662吨、烟粉尘5769吨、石油类132吨,对环境污染严重;外排废水达标率仅为43%、废气达标率仅为34%,资源有效利用差。
2007年,重庆市人民政府与国家发改委签订《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第二批)责任书》。随后,重庆市痛下决心,用3年时间关停了12家“小钢铁”,淘汰全市落后钢铁产能365万吨,在重钢长寿新区实现集约化生产。
一道看似简单的“加减法”,却为重庆钢铁行业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二氧化硫减少了60%、化学耗氧量减少了92%、烟粉尘减少了65%;资源节约成效明显,年节约能源75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以上。
“透过重钢环保搬迁,不仅能看到重庆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还能感受到重庆城市发展的新脉动”,重钢集团总经理、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赵世庆表示。
2010年,重庆市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市”工作。“蓝天行动”是全市“创模”的重要举措。重钢老区全面关停的2011年,大渡口收获314个蓝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该区的历史最好水平;重庆主城区则收获324个蓝天,比2010年增加了13天,创下历史新高;重庆主城区首次实现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达标,平均浓度达到历年最低。
对此,重庆市环保局负责人表示,重钢环保搬迁对重庆“创模”起着奠基性、关键性作用,为重庆绿色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脱胎换骨的清洁工厂
重钢集团副总经理董荣华说:“从设计、施工、投产,新重钢就一直坚持清洁工厂的设计理念,大量的先进环保设施应用于新重钢建设的各个单元。”
新重钢从烧结、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至轧钢的各环节,全面贯穿资源减量、节能环保和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在环保搬迁建设中,环保工程达21.1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4%。
在工程实施前,重钢分别编制了铁路、码头、余热发电以及总体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获得了环境保护部批复;在工程建设中,严格遵守环保“三同时”制度;为规范试生产期间环境管理规章制度,还专门颁布了《重钢股份公司长寿新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和《重钢集团环境保护监察处罚管理办法》;按要求安装了16台废水、废气在线监测系统,有效实现了现场监管。
重钢以环保搬迁为出发点,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的开发了“平车+吊车”的“一罐制”技术。目前,应用该技术的高炉出铁装准率基本达到±1~2t,入炉铁水温度较老区提高45℃,降低成本4.5元/t,节约大量的能源消耗。用筒装煤取代贮煤场,减少煤量损失和煤水污染,通过提高高炉入炉品位,减少铁矿石资源消耗,提高喷煤比,减少焦炭消耗。
2011年6月16日,钢铁股份公司环保设施运行部成立,与安全环保处形成“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新重钢安全环保管控模式——形象概括为“上管天,下管地”。
“管天”主要是指管理烟气除尘和达标排放。通过发挥“三干”技术(焦炉干熄焦技术,高炉、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和烟气脱硫技术的作用,确保达标排放和减量排放;用好焦化、出铁场、转炉二次烟气等除尘设施,对二次烟尘和二次扬尘进行全面治理。
目前,新重钢4座60孔6米焦炉均采用新型的干熄焦工艺,每小时节水达到135立方米,每年节水约118万立方米,减少了湿法熄焦对大气和水体污染;同时可最大限度回收焦炭显热,年回收蒸汽130万吨,折合标煤15.7万吨。
高炉煤气采用干法除尘工艺,与湿法煤气清洗工艺相比,干法煤气除尘工艺可节约大量水资源,并且避免了煤气洗涤水产生的污染。一座2500立方米的高炉干法除尘每小时耗水0.45 立方米,湿法除尘每小时耗水1500立方米,干法除尘水耗仅是湿法除尘的0.03%,节水99.97%。目前3座2500立方米高炉均采用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比湿法除尘提高TRT发电量30%。
3座210吨的转炉均采用以国内自主集成为主的煤气干法除尘技术,与湿法除尘相比,吨钢可节约电1.1度,节约水3吨,并可回收10.5千克含铁75%以上的烟尘和相当于20升燃料油的优质煤气。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可以部分或完全补偿转炉炼钢过程的全部能耗,实现转炉负能耗炼钢,目前,新重钢转炉炼钢工序能耗为-10.2487kg标煤/t钢。
新重钢干式真空装置RH-OB为全球第一套,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RH装置采用干式真空泵技术,吨钢耗水0.08 立方米、耗电1度;相对多级蒸汽喷射泵真空装置吨钢耗蒸汽150~180千克、耗水8立方米,节能、节水效果十分显著;多级真空喷射泵真空装置蒸汽冷却水须进行水处理,并将产生污泥,而干式真空泵装置采用干法除尘,除尘灰可直接回收利用。
“管地”主要是指管理废水处理和回收利用。新重钢生产废水分两级处理,即在单元内处理后,部分中水循环使用,其余中水统一进入全厂中央水处理厂处理后,大部分回用于生产,广泛推广节水技术,有效减少了废水外排量,水循环利用率达97.5%,吨钢耗新水≤3.8吨,远低于1.5吨的国家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管天”、“管地”的结果是:二氧化硫、粉尘等主要排放指标,环保搬迁后下降2/3,各项排放指标均达到钢铁行业生产一级标准……据了解,全面投产以来,新重钢已迈进国内钢铁企业环保先进水平。
另外,新重钢高噪声源分别按声源特点,采取隔声、消声、减振等措施后,可控制设备噪声在90分贝以下,区域噪声在50 分贝以下。
循环经济的绿色钢城
2007年10月,重钢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二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新重钢完全按照国家对试点企业的要求,以“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特征,树立国内钢铁行业的标杆。
取消厂区蒸汽管网,开发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在低温余热资源等二次能源利用方面做足文章,则是新重钢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的工艺创新和大胆尝试。重钢借鉴、参考、选择了国际国内先进钢厂二次能源利用方式组合经验,从焦化厂干熄焦发电技术、炼铁厂TRT余压余能发电技术到烧结、炼钢、轧钢各工序余热资源的综合利用发电技术、CCPP发电技术,这些先进技术的优化组合,使重钢新区二次能源得到了高效优化的利用。
正是利用分布式低温余热电站的建造模式实现了无全厂性的蒸汽综合管网,消除了其运行、维护及蒸汽使用调度等繁杂的工作,这在国内的钢铁企业中也是一次创新,一个新的建厂理念。到2012年底,新重钢将有21台发电机组,全部利用生产环节的余气、余热、余压发电。
新重钢固体废弃物参与资源大循环,做到全量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钢渣尾渣、高炉水渣、废旧耐材、烧结脱硫渣、废油脂等全量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率为97.75%。其中钢铁渣利用率100%,含铁尘泥利用率100%。通过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减轻了环境污染,同时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减少废钢和矿粉外购量,每年可节约或回收资金共计约10亿元。
新重钢总图运输设计充分结合建设场地地形、地貌,场地采取竖向多台阶布置,厂区分期建设界限清晰明确,以“一罐制”运输铁水、辊道输送钢坯,取消厂内铁路为基础,厂内物流采用胶带机、道路和管道运输方式,布置紧凑,用地节约,物料流程顺畅,运输路线短捷,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时,吨钢用地指标为0.725平方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按照宝钢用地指标吨钢1.36平方米计算,新重钢节约用地吨钢0.633平方米,减少征地约5700亩,按重钢新区征地费及平场成本计算,节约费用约7.5亿元。
新重钢全厂办公、生活、洗浴等采用“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供热技术,安装了2000多根太阳能真空集热管——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可供1万多名职工洗浴,每年可节省电费400多万元。该技术与传统厂区天然气锅炉相比:能耗只有后者的6.22%,年减少排放废气2518.7万立方米、二氧化碳4500吨。
一系列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技术、新工艺实施后,新重钢吨钢综合能耗在600kgce/t以下,每年发电量可达17亿kwh、占总耗电量的65%、可少消耗天然气5亿立方米,居全国先进水平。
另外,新重钢先后投入近2亿元资金用于绿化建设,总规划面积211.71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178.23万平方米。2009年以来,累计栽植香樟、银杏、小叶榕、黄葛树、桂花、重阳木等乔木3.8432万株,红叶石楠、大叶黄杨、夹竹桃、毛叶丁香等灌木250.884万株,草坪、麦冬、葱兰等地被90.8349平方米。同时,为了体现绿化设计文化性原则,还特意从重钢老区移栽乔、灌木近1800株,体现百年重钢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过去5年,重钢为重庆主城环境质量改善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后5年,新重钢还将在‘建设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道路上负重前行”,重钢集团领导班子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