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2012年,在杭州市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西湖区垃圾分类工作紧紧围绕既定目标,按照“稳固扩面、着力提质”的要求,周密部署,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探索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新途径。截至目前,西湖区已有6个街道、56个社区、229个小区(占全区小区总数的83.88%),共14万户家庭加入到垃圾分类行动中。
强化组织领导,共建垃圾分类“新目标”
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质量,该区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新要求,先后制定并完善了《2012年西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西湖区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垃圾分类工作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落实了垃圾分类工作联系、指导、协调专人负责制,充分发挥培训教员、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三支队伍”的基础性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楼宇、进家庭”活动,确保2012年9月底在75%的生活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年底前生活垃圾分类质量达标小区占已分类小区的80%以上,创建示范小区数不少于辖区分类小区数5%。
广泛宣传发动,奏响垃圾分类“新乐章”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急不得、等不得、松不得的系统工作,关键是要实现从政府主导到群众自觉的自然过渡。因此,该区在推进过程中首先从硬件上做好分类引导,其次从软件上做好分类宣传,逐步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市民群众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认同感。
一重奏——环保宣传“不间断”。3月24日,该区联合杭州市环境卫生研究所及杭州学军中学,在杭州市少年宫举办了“绿色春天 绿意杭城”垃圾分类环保倡导活动。各街道(社区)也陆续开展了“桶儿背靠背,垃圾分分类”、“绿色星期六,社区资源回收日”、“垃圾分类我先行,低碳生活系你我”、“1﹢2﹢4,小手拉大手”、“跟着垃圾去旅行”等一系列宣传活动,让辖区居民亲身感受垃圾从产生到填埋的全过程,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增强垃圾分类意识。截至目前,该区累计举办讲座及座谈300余次、各类活动600余场,入户宣传6万余次,发放“垃圾分类指导手册”近10万册。
二重奏——宣教基地“显成效”。西湖区首家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已在环境优雅的文新街道新金都城市花园小区落成,标志着西湖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基地设有科普教育区、影音播放区、分类互动区三大主题功能区。自建成开放以来,已接待省、市、区领导参观30余次,接待我区街道(社区)参观100余次、在校学生参观500余人次。一位红领巾志愿者说:“垃圾经过处理,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用来发电、堆肥,变废为宝,实在是太好了,这样国家就可以节省很多能源了。今后我们要少产生垃圾,不能乱扔东西,还要监督大人们一起爱护环境。”继2011年被授予“杭州市区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后,新金都城市花园小区今年又被评为“杭州市民体验日年度最具品质体验点”,是杭州市开展垃圾分类小区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小区。
三重奏——硬件宣传“全覆盖”。为进一步深入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营造良好氛围,该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分类小区的宣传阵地作用,通过小区宣传长廊、电子信息屏、宣传橱窗、单元楼道、活动场馆、灯杆灯箱等,加大垃圾分类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各街道(社区)还推出了自己的垃圾分类形象大使,文新街道新金都城市花园的“大象分分”、古荡街道莲花社区的“莲花阿姨”等憨态可掬,生动形象,还荣获了杭州市垃圾分类卡通形象优秀奖。与此同时,该区还编写了垃圾分类小口诀,利用每日巡查的机会对居民进行宣传。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促使居民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的公益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功在当下、惠及后代的利民工程。
四重奏——百日宣传“促推进”。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质量,倡导垃圾减量,提高居民家庭文明素养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该区还于10月20日启动了垃圾分类“百日宣传”活动。活动以“让意识成为习惯,让习惯改变生活,别让曾经丢弃的垃圾成为脚下最后一寸土地”为主题,陆续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楼宇”等系列宣传活动。同时,“我爱我家——垃圾分类进机关”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垃圾分类主题征文比赛、微博互动广征民意等形式多样活动掀起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新高潮”。
加快队伍建设,地毯式招募创“新局面”
西湖区把“三支队伍”建设作为今年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充实了“三支队伍”人员,制定了活动计划,切实发挥起本辖区“三支队伍”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实现垃圾分类培训、指导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社区化、常态化和专业化。
广泛结对院校。该区今年与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乐帮义工队结对,定期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进小区等活动。各街道(社区)也纷纷与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学军中学、钱塘外国语学校、保俶塔实施学校等20余所院校结对,招募学生志愿者500余人,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及各类宣传主题活动100余场。
激发市民兴趣。该区在年初便通过杭州日报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诚邀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各项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现场招募辖区居民志愿者1000余人。西溪街道出台了垃圾分类志愿者督导积分制,用积分的方式激发市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的兴趣。所谓垃圾分类志愿者督导积分,就是垃圾分类志愿者每次到垃圾分类小区开展志愿服务满两小时,将获得相应的积分。以季度为单位,志愿者可用积分兑换相应的实物或服务。
强化教育培训。该区始终把教育培训作为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街道(社区)从环保知识、分类方法、低碳生活等与垃圾分类息息相关的主题着手,针对不同小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家庭结构的特点,通过垃圾分类大讲堂、参观试点小区、一对一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分类指导员、社区骨干、物业人员、家庭主妇、在校学生、退休职工等人群分类进行教育培训,促使他们成长为“三支队伍”的合格成员和业务骨干,进一步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普及推广。
坚持高峰督导,全方位引导见“新成效”
各社区做好垃圾袋的发放及记录工作,共发放垃圾袋领用卡片20000张,卡片背后印有垃圾分类方法,方便居民领用垃圾袋,指导居民进行分类投放。在已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中,各街道(社区)对每个垃圾投放点都进行了分片包干,每个垃圾投放点都有专人负责,在早晚高峰进行现场指导,既强化了宣传教育,也切实提高了垃圾分类质量。在人流量较大、示范性强的垃圾投放点,社区专门配备了全天候指导员,全天不间断地轮流进行现场指导。社区卫生主任每天对各个垃圾投放点进行抽查、考核,分析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北山街道宝石社区为更好地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推出“微积分”绿色储值卡,即由现场垃圾分类指导员给分类、投放正确率都达到100%的居民发放“微积分”绿色储值卡。集齐10张“微积分卡”就可以换取一块肥皂,集齐50张“微积分卡”就可以换取一瓶洗衣液。此举有力促进了小区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的提升。
创新工作举措,垃圾分类揭开“新篇章”
垃圾分类“编码袋”在古荡街道试行。古荡街道实行垃圾分类的社区正在推行“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软件系统”,预示着该区垃圾分类步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软件系统”通过编制垃圾分类管理应用软件程序,建立推行垃圾分类生活小区住户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包括户主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垃圾袋编码、日常检查情况),由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定期进行垃圾分类推行情况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并用手机短信对垃圾分类不正确的居民给予温馨提示和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指导。
2010年,杭州市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为提高垃圾分类“两率”的正确率,“实名制”应运而生。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实名制”引发了侵犯隐私的争议,甚至遭到部分居民的抵制。2011年,西湖区城市管理局积极探索,提出了利用程序软件开展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和信息收集的大胆设想,委托软件公司开发了“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垃圾袋供货厂家也生产出与这个系统配套的生活垃圾分类“编码袋”。“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应用软件系统”已在古荡街道各社区试运行,各社区的垃圾分类管理人员将各位住户的基本信息录入到该系统中,每家住户对应一个十位数的“编码袋”编号。通过“编码袋”能够追踪到哪一袋厨余垃圾出自于哪户家庭,便于及时掌握实际分类情况。
这一创新举措还大大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实行“实名制”时,社区工作人员每月都要为数以万计的厨余垃圾专用袋粘贴标签,劳动量巨大。而现在只需登记每卷袋子的唯一编号,这个编号录入管理系统就能自动生成相关数据,既简单快捷又便于管理。而且,通过对录入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查找出垃圾分类正确率不高的原因,利于整改,也为垃圾分类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垃圾不落地”在莲花社区开始试点。8月1日上午7时30分,古荡街道莲花社区莲花东村小区的王大伯将家中分类好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丢入两辆停在小区内的清运车,这标志着西湖区“垃圾不落地”试点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
“垃圾不落地”工作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规律,清运时间要符合绝大部分居民的作息习惯。试点工作推行前,西湖区对该小区的168户居民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的居民对分类工作表示理解支持,并最终确定早上7时30分至8时为清运收集时间。“这个时间段,绝大部分家庭都有人在家。”家住25幢1单元的王阿姨特高兴,“以前,楼边有垃圾房,夏天一到,一开窗就能闻到酸臭味,一出门就看到垃圾桶,很不舒服。现在实行垃圾不落地,垃圾出来车直接运走,不知道有多好啊!”
首个开放式垃圾房在友谊社区投入使用。“杨书记,谢谢你,为我们解决了困扰这么多年的难题。”铁路新村16幢1单元101室的张老师握着友谊社区杨书记的手,激动地说。铁路新村16幢北侧原来有一个封闭式的垃圾房,垃圾房四周脏乱臭现象突出,一到夏天,脏臭的现象更加严重。张老师家的厨房窗户正对垃圾房,平时吃饭都不敢开窗。恰逢铁路新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很多居民建议拆除垃圾房。社区入户听取居民意见,多次召开居民听证会,集思广益,大胆尝试,将原有的封闭式垃圾房拆除,新建了公交车等候站样式的开放式垃圾房,既方便保洁人员清扫,也有利于居民养成投放垃圾的好习惯。居民对于垃圾房改造反响非常热烈,铁路新村16幢小组长施玲玲说:“我们这里的卫生状况改善了很多,对于下一步垃圾分类的开展会有很大的帮助。”装在四个垃圾桶后方的垃圾分类宣传栏,为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提供指导作用。住在铁路新村16幢的社区支部书记李国梁说:“我们老年人站在五颜六色的垃圾桶前,经常会发愣,垃圾袋丢错是常有的事。有了这个宣传栏,扔的时候一看就明白。”
完善服务保障,奠定垃圾分类“新基础”
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为了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西湖区不断探索建立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区、镇街、社区、物业四级目标责任体系,在区与街镇、街镇与社区、社区与物业公司之间层层明确垃圾分类目标责任和任务。
二是细化考核通报制。按照“稳定面、提升质”的要求,制定了《西湖区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实施细则》,重点考核各镇街(社区)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长效管理情况,每月通报排名,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提升垃圾分类投放质量。
三是落实工作例会制。该区在今年进一步完善落实了城区垃圾分类工作例会制度,通过月度会议的形式将问题及时在各成员单位及街道(社区)中予以交流反馈,形成良好工作氛围。
四是建立激励约束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先进奖励办法》,积极开展争红旗、当模范活动,定期评选,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群众、社区、物业公司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做得还不够的小区,多出新点子,多想好办法,对劝导督促拒不配合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2012年,在杭州市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西湖区垃圾分类工作紧紧围绕既定目标,按照“稳固扩面、着力提质”的要求,周密部署,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探索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新途径。截至目前,西湖区已有6个街道、56个社区、229个小区(占全区小区总数的83.88%),共14万户家庭加入到垃圾分类行动中。
强化组织领导,共建垃圾分类“新目标”
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质量,该区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新要求,先后制定并完善了《2012年西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西湖区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垃圾分类工作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落实了垃圾分类工作联系、指导、协调专人负责制,充分发挥培训教员、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三支队伍”的基础性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楼宇、进家庭”活动,确保2012年9月底在75%的生活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年底前生活垃圾分类质量达标小区占已分类小区的80%以上,创建示范小区数不少于辖区分类小区数5%。
广泛宣传发动,奏响垃圾分类“新乐章”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急不得、等不得、松不得的系统工作,关键是要实现从政府主导到群众自觉的自然过渡。因此,该区在推进过程中首先从硬件上做好分类引导,其次从软件上做好分类宣传,逐步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市民群众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认同感。
一重奏——环保宣传“不间断”。3月24日,该区联合杭州市环境卫生研究所及杭州学军中学,在杭州市少年宫举办了“绿色春天 绿意杭城”垃圾分类环保倡导活动。各街道(社区)也陆续开展了“桶儿背靠背,垃圾分分类”、“绿色星期六,社区资源回收日”、“垃圾分类我先行,低碳生活系你我”、“1﹢2﹢4,小手拉大手”、“跟着垃圾去旅行”等一系列宣传活动,让辖区居民亲身感受垃圾从产生到填埋的全过程,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增强垃圾分类意识。截至目前,该区累计举办讲座及座谈300余次、各类活动600余场,入户宣传6万余次,发放“垃圾分类指导手册”近10万册。
二重奏——宣教基地“显成效”。西湖区首家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已在环境优雅的文新街道新金都城市花园小区落成,标志着西湖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基地设有科普教育区、影音播放区、分类互动区三大主题功能区。自建成开放以来,已接待省、市、区领导参观30余次,接待我区街道(社区)参观100余次、在校学生参观500余人次。一位红领巾志愿者说:“垃圾经过处理,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用来发电、堆肥,变废为宝,实在是太好了,这样国家就可以节省很多能源了。今后我们要少产生垃圾,不能乱扔东西,还要监督大人们一起爱护环境。”继2011年被授予“杭州市区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后,新金都城市花园小区今年又被评为“杭州市民体验日年度最具品质体验点”,是杭州市开展垃圾分类小区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小区。
三重奏——硬件宣传“全覆盖”。为进一步深入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营造良好氛围,该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分类小区的宣传阵地作用,通过小区宣传长廊、电子信息屏、宣传橱窗、单元楼道、活动场馆、灯杆灯箱等,加大垃圾分类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各街道(社区)还推出了自己的垃圾分类形象大使,文新街道新金都城市花园的“大象分分”、古荡街道莲花社区的“莲花阿姨”等憨态可掬,生动形象,还荣获了杭州市垃圾分类卡通形象优秀奖。与此同时,该区还编写了垃圾分类小口诀,利用每日巡查的机会对居民进行宣传。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促使居民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的公益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功在当下、惠及后代的利民工程。
四重奏——百日宣传“促推进”。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质量,倡导垃圾减量,提高居民家庭文明素养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该区还于10月20日启动了垃圾分类“百日宣传”活动。活动以“让意识成为习惯,让习惯改变生活,别让曾经丢弃的垃圾成为脚下最后一寸土地”为主题,陆续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楼宇”等系列宣传活动。同时,“我爱我家——垃圾分类进机关”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垃圾分类主题征文比赛、微博互动广征民意等形式多样活动掀起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新高潮”。
加快队伍建设,地毯式招募创“新局面”
西湖区把“三支队伍”建设作为今年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充实了“三支队伍”人员,制定了活动计划,切实发挥起本辖区“三支队伍”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实现垃圾分类培训、指导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社区化、常态化和专业化。
广泛结对院校。该区今年与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乐帮义工队结对,定期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进小区等活动。各街道(社区)也纷纷与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学军中学、钱塘外国语学校、保俶塔实施学校等20余所院校结对,招募学生志愿者500余人,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及各类宣传主题活动100余场。
激发市民兴趣。该区在年初便通过杭州日报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诚邀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各项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现场招募辖区居民志愿者1000余人。西溪街道出台了垃圾分类志愿者督导积分制,用积分的方式激发市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的兴趣。所谓垃圾分类志愿者督导积分,就是垃圾分类志愿者每次到垃圾分类小区开展志愿服务满两小时,将获得相应的积分。以季度为单位,志愿者可用积分兑换相应的实物或服务。
强化教育培训。该区始终把教育培训作为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街道(社区)从环保知识、分类方法、低碳生活等与垃圾分类息息相关的主题着手,针对不同小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家庭结构的特点,通过垃圾分类大讲堂、参观试点小区、一对一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分类指导员、社区骨干、物业人员、家庭主妇、在校学生、退休职工等人群分类进行教育培训,促使他们成长为“三支队伍”的合格成员和业务骨干,进一步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普及推广。
坚持高峰督导,全方位引导见“新成效”
各社区做好垃圾袋的发放及记录工作,共发放垃圾袋领用卡片20000张,卡片背后印有垃圾分类方法,方便居民领用垃圾袋,指导居民进行分类投放。在已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中,各街道(社区)对每个垃圾投放点都进行了分片包干,每个垃圾投放点都有专人负责,在早晚高峰进行现场指导,既强化了宣传教育,也切实提高了垃圾分类质量。在人流量较大、示范性强的垃圾投放点,社区专门配备了全天候指导员,全天不间断地轮流进行现场指导。社区卫生主任每天对各个垃圾投放点进行抽查、考核,分析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北山街道宝石社区为更好地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推出“微积分”绿色储值卡,即由现场垃圾分类指导员给分类、投放正确率都达到100%的居民发放“微积分”绿色储值卡。集齐10张“微积分卡”就可以换取一块肥皂,集齐50张“微积分卡”就可以换取一瓶洗衣液。此举有力促进了小区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的提升。
创新工作举措,垃圾分类揭开“新篇章”
垃圾分类“编码袋”在古荡街道试行。古荡街道实行垃圾分类的社区正在推行“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软件系统”,预示着该区垃圾分类步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软件系统”通过编制垃圾分类管理应用软件程序,建立推行垃圾分类生活小区住户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包括户主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垃圾袋编码、日常检查情况),由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定期进行垃圾分类推行情况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并用手机短信对垃圾分类不正确的居民给予温馨提示和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指导。
2010年,杭州市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为提高垃圾分类“两率”的正确率,“实名制”应运而生。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实名制”引发了侵犯隐私的争议,甚至遭到部分居民的抵制。2011年,西湖区城市管理局积极探索,提出了利用程序软件开展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和信息收集的大胆设想,委托软件公司开发了“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垃圾袋供货厂家也生产出与这个系统配套的生活垃圾分类“编码袋”。“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应用软件系统”已在古荡街道各社区试运行,各社区的垃圾分类管理人员将各位住户的基本信息录入到该系统中,每家住户对应一个十位数的“编码袋”编号。通过“编码袋”能够追踪到哪一袋厨余垃圾出自于哪户家庭,便于及时掌握实际分类情况。
这一创新举措还大大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实行“实名制”时,社区工作人员每月都要为数以万计的厨余垃圾专用袋粘贴标签,劳动量巨大。而现在只需登记每卷袋子的唯一编号,这个编号录入管理系统就能自动生成相关数据,既简单快捷又便于管理。而且,通过对录入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查找出垃圾分类正确率不高的原因,利于整改,也为垃圾分类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垃圾不落地”在莲花社区开始试点。8月1日上午7时30分,古荡街道莲花社区莲花东村小区的王大伯将家中分类好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丢入两辆停在小区内的清运车,这标志着西湖区“垃圾不落地”试点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
“垃圾不落地”工作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规律,清运时间要符合绝大部分居民的作息习惯。试点工作推行前,西湖区对该小区的168户居民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的居民对分类工作表示理解支持,并最终确定早上7时30分至8时为清运收集时间。“这个时间段,绝大部分家庭都有人在家。”家住25幢1单元的王阿姨特高兴,“以前,楼边有垃圾房,夏天一到,一开窗就能闻到酸臭味,一出门就看到垃圾桶,很不舒服。现在实行垃圾不落地,垃圾出来车直接运走,不知道有多好啊!”
首个开放式垃圾房在友谊社区投入使用。“杨书记,谢谢你,为我们解决了困扰这么多年的难题。”铁路新村16幢1单元101室的张老师握着友谊社区杨书记的手,激动地说。铁路新村16幢北侧原来有一个封闭式的垃圾房,垃圾房四周脏乱臭现象突出,一到夏天,脏臭的现象更加严重。张老师家的厨房窗户正对垃圾房,平时吃饭都不敢开窗。恰逢铁路新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很多居民建议拆除垃圾房。社区入户听取居民意见,多次召开居民听证会,集思广益,大胆尝试,将原有的封闭式垃圾房拆除,新建了公交车等候站样式的开放式垃圾房,既方便保洁人员清扫,也有利于居民养成投放垃圾的好习惯。居民对于垃圾房改造反响非常热烈,铁路新村16幢小组长施玲玲说:“我们这里的卫生状况改善了很多,对于下一步垃圾分类的开展会有很大的帮助。”装在四个垃圾桶后方的垃圾分类宣传栏,为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提供指导作用。住在铁路新村16幢的社区支部书记李国梁说:“我们老年人站在五颜六色的垃圾桶前,经常会发愣,垃圾袋丢错是常有的事。有了这个宣传栏,扔的时候一看就明白。”
完善服务保障,奠定垃圾分类“新基础”
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为了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西湖区不断探索建立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区、镇街、社区、物业四级目标责任体系,在区与街镇、街镇与社区、社区与物业公司之间层层明确垃圾分类目标责任和任务。
二是细化考核通报制。按照“稳定面、提升质”的要求,制定了《西湖区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实施细则》,重点考核各镇街(社区)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长效管理情况,每月通报排名,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提升垃圾分类投放质量。
三是落实工作例会制。该区在今年进一步完善落实了城区垃圾分类工作例会制度,通过月度会议的形式将问题及时在各成员单位及街道(社区)中予以交流反馈,形成良好工作氛围。
四是建立激励约束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先进奖励办法》,积极开展争红旗、当模范活动,定期评选,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群众、社区、物业公司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做得还不够的小区,多出新点子,多想好办法,对劝导督促拒不配合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