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环保企业列入GDP是当务之急
美丽中国与发展中国处于天平的两端,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美丽与发展不可兼得。但人类的错误必有反思与修正之道,通过市场化的安排,我们可以收获干净的发展。
据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全球碳计划”发布在《自然》杂志上的2012年度研究成果显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28%),美国(16%),欧盟(11%)和印度(7%)。201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增加,预计同比增加2.6%,达到创纪录的356亿吨,中国排放总量多,但人均排放量仅6.6吨,远低于美国人均排放17.2吨、欧盟国家人均排放量7.3吨。
中国环保并非外界压力倒逼的结果,而是内部成本倒逼的结果。环境恶化屡屡酿成公共安全事件,政府为改变环境所支付的成本高于污染环境所获得的财政收入。事实上,对于环保这些兼具公益性质的领域而言,最难界定的是盈利与损失数量,排放污水的造纸厂得到了利润,对下游的居民造成了损失,造纸厂到底应该赔偿下游居民多少损失,从来都是利益与经济学计算的难题。如果因为难以界定,那么无论多长的江、多宽的河,其结果无一例外会成为臭水沟,因为污染者不必支付任何处罚成本、社会成本。
成熟的市场手段可以解决环保领域的“公地悲剧”,让拥有低碳技术的企业、让拥有节能技术的企业可以通过交换低碳指标获得收益,收益越高,市场积极性越大。
根据相关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试点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级管理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制度,在全国逐步推行。目前排污权交易更多是在新建项目上,新建项目如果要上,需要有排污指标,企业可进行购买。以后各地根据自身发展向上报出排碳排污数,环保部根据地方上报数和国家宏观规划数据计算减排潜力,给出比例,地方研究后再报,环保部再研究。这一方法成熟后,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与企业,如上游截水建水电站、沿江排污给下游造成损失。通过建立基础排放数据、满足生活基本所需的可以免费排放、多余排放量,必须由上游补偿给下游的方式,如此才能保护整体江海环境,让排污者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也许通过市场交易,地区与企业才能牢记“环境有价”。
另一方面,企业减排技术较好的企业可以将指标出售给能耗更高的企业,每吨碳的价格在减排总量定下后由交易双方自行决定。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各地的收益与损失有了市场定价机制,环境越恶劣、政府环保力度越强,碳交易指标越值钱。有此激励机制,企业将自行减排,腾出空间以碳交易办法获得盈利,而生产减排设备、拥有减排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因此也就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环保控制与市场交易手段结合,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才能让所有的企业因逐利而环保,因环保而久远。内在的激励方法好于对含糊的补贴机制,补贴机制是交易制度未建立前的应急之举。
除了建立交易市场外,把环保企业列入地区生产总值(GDP),或者在GDP考核时列入绿色指标也是当务之急。
笔者获悉,“十二五”期间规划的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3.4万亿元,预计2015年全国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三行业产值将超过4.5万亿元,届时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中国支柱产业。研究表明,环保投资对GDP的投资乘数约为1.4,由此估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将拉动GDP 4.34万亿元。按照年均15%增长速度计,到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2.2万亿元。按照近年环保产业人均产值25万元计算,估算2015年将带动就业人数近880万人。若同时考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对就业的拉动,在生态环保建设方面每投入1000亿元建设资金,将会带来10亿元的利税增加,600亿元的居民消费增加,60万人的新增就业人口。
环保产业类似于十几年前的房地产与汽车行业,是资金竞逐之地。拥有真正环保技术、致力于节能的企业,在长达十几年的蜇伏后,将迎来第一抹春风。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