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呼唤 环境污染"治本之策"
“雾锁迷城”的天气和地下水的大面积污染,折射出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然而,2014年的“APEC蓝”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在进入倒计时的全国两会之际,除了“依法治国”、“深化改革”、“经济新常态”等重头戏外,“环境治理”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为清洁空气支付成本
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两会代表委员针对治霾、大气治理等的议案、提案层出不穷。尤其是对于大气污染的“老虎”——重污染企业,重拳处罚成为广泛共识。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建议,处罚要出重拳,让情节严重的排污企业“倾家荡产”。让排污者“不敢为、不能为”,还要引入公众监督。人大代表邓中翰则提议,把监测数据特别是污染源的排放数据放到网上,让社会实时知晓。
在全国政协委员侯欣一看来,立法的空白点是治理区域性大气问题的法规比较少。一些地方的区域性防治往往倾向于把污染丢给邻居,把利益留给自己。结果整个区域的大气污染并未减少,自身又反受其害。全国人大代表孙菁则认为,原有大气污染防治法处罚力度不够,对查实的数据造假企业,行政处罚额度最高是废气数据造假罚款5万元,这甚至比不上企业一天的治污费用。
“中国资源性产品当前的价格根本无法向社会传递资源紧缺、能源供应不足的信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必须推进水、电、气、油等领域价格改革,让污染者承担更多成本。当然,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外部监事梅兴保所称:“想要蓝天,想要清洁的空气,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做好付出成本的准备。”
从2015年地方两会的议题来看,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环境治理依然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古今来律师事务所律师吴青看来,环境保护法修订案自今年正式实施,执行处罚能否到位,执法和违法信息能否公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能否协调,将是今年环境治理主题的关注重点。
各地“出招”整治环境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简称“环责险”)又被称为“绿色保险”,是解决环境污染纠纷、减轻污染企业负担、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它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污染、群众受损、政府买单”的状况。截至目前,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省、市、自治区已经达到28个,投保环责险的企业已经超过2.5万家次,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金累计超过600亿元,涉及重金属等多个行业。
贵州省继2013年底正式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后,2014年8月出台《贵州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指南(试行)》,对赔偿协议、赔付手续、支付赔款等内容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与规定。要求对于案情复杂或损失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保险公司在责任明确和损失初步确定的情况下,应就责任部分预先支付不少于50%的赔款。
2014年11月,河南省环保厅与河南保监局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试点将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推进,将在涉及重金属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企业率先开展,还给出了“福利红包”。各地环保部门将会同当地财政部门,在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或者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时,对投保企业污染防治项目予以倾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