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染源环境公开指数报告发布 得分大幅提高达54.4%
更新时间:2015-08-19 08:29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阅读:1507
2015年8月11日,“120城市污染源环境公开(PITI)指数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这是自2009年以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连续第6年对全国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状况进行评价,评价涉及全国120个城市,包括各直辖市和主要环保重点城市。
城市污染源环境公开(PITI)指数评价,是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合作进行的项目,是对全国环保重点城市进行“环境信息公开”科目的“考试”。评价指标包括环境监管信息公开、与公众互动交流的回应、企业排放数据公示和环评信息公开四大方面。
我国的环境保护多年来受制于三大难,即环境执法难、环境诉讼难和社会监督难。在以IPE为代表的民间环保组织看来,深层次体制变革不是一夜之间可以解决,但扩大环境信息公开是积极且稳妥的切入点。
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PITI)指数于2009年开发,诞生于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保部《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开始实施后。PITI评价标准对全国100多个城市进行年度环境信息的评价,最终给出评价结果及得分,并进行排名。
本期评价结果显示,120个评价城市中,除本溪、克拉玛依、大庆3市得分略有下降外,其余城市得分均有所提升,平均得分从上年度的28.5分,大幅提高到44分,提高幅度达54.4%。其中,威海、济宁、岳阳得分较上一年度提高30分以上,共计94个城市得分较上年上涨10分以上,占总评价城市的78.3%。
值得注意的是,本期榜首六年来首次易主,浙江温州市以69.3分跃居120城市第一名。在山东省环保厅的强力推动下,以分列全国第三、第四名的烟台和青岛为代表,山东城市群在信息公开表现上快速崛起。这改变了历次评价中东南沿海地区一枝独秀的局面,形成了山东和浙江两省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此外,各地在信息公开机制上也有所创新,如山东采用“双晒”模式发布污染源日常违规信息;广东搭建“行政处罚信息”平台汇总各地市处罚信息,便于公众查询;湖南在“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上,引入公众参与,征询公众意见,并在企业环境信用等级升级过程中邀请环保组织监督参与等。
虽然城市污染源环境公开指数促进了公众了解环境信息意识,推进了政府环保部门、企业以及环保行业的发展。但它仍有不足之处,作为一个百分制评价标准,本期评价的平均得分仅为44分,体现出污染源相关的信息公开仍有巨大提升空间。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仅有13个省区市开展。排放数据公开进展缓慢,多数企业未能系统披露其排放数据,特别是有毒有害的特征污染物质。建立环保政务微博的地区为156个,能够回应微博投诉举报的地区有70个,而大量城市环保政务微博尚待建立,还未能抓住新媒体提供的新的沟通与互动的机会。
城市污染源环境公开指数自实施到现在已有七年的时间,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也在不断的完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信息公开已经形成一种新的理念。大格局使信息公开在地方由被动转向主动,形成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质的飞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