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污损土地“变废为宝”
在我国,污染土地严重制约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于我国污染土地修复开始较晚,在实际污染土地调查和修复过程中,为了节省费用,有些治理仅针对土壤污染而忽略其他介质尤其是地下水污染调查和修复,甚至产生二次污染。如何更好地修复污损土地,使这些土地恢复原本的使用价值和建设功能,从而解决土地供需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成为一道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陕西地建”)从事的污损土地修复研究工作为治理污损土地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土地治理与改造过程中,陕西地建将土体重构作为核心任务,以科学的改造方式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垃圾、放射性物质降到最低,为农业、建设用地等提供干净的土地。
让石川河重现绿色
石川河,属渭河支流,富平县境内流长36.4公里,流域面积132.4平方公里,曾被誉为“富平县人民的母亲河”。近年来,石川河几乎断流,仅上游水库泄洪时才有水。由于富平县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县城南部的主泄洪沟在汛期将大量的生活污水排入河道,生活垃圾被随意丢弃河道,河流水污染和固体垃圾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自2013年起,陕西地建开始对石川河(城区段)进行改造治理,整治范围包括频阳大桥以东1.5公里,频阳大桥以西0.7公里,建设内容涵盖河道治理工程、南北两岸市政道路工程、50米绿化带景观广场及滨河景观公园等工程。针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随意排放问题,陕西地建采用修建截污管道,将废水引入县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对于河道堆积的固体废弃物,拉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沿河道道路两侧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对于已经造成污染的河床底泥,采用生物和化学方法就地现场处理后,进行河道疏浚压实。
自2014年3月开始,陕西地建开始河道清淤工程,主要对河道北岸金龙大桥下两个雨污管道进行截流,平整河道,倒运清理垃圾淤泥30万立方米,切断了污染源头。通过修建拦水坝,拦河蓄水,提升城市景观。2015年6月蓄水后,河内配置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投放鱼苗30万尾。河道两岸种植乔木、灌木等植物,达到了水景绿化、净化水质、稳定协调的预期目标。
陕西地建综合生态治理模式的运用有效降低了水体污染,改善了周边环境,形成了“开源—净化—利用—排放—再生”的水资源持续利用新模式。治理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同时提升了富平县整体形象和品位,为实现绿色富平、和谐富平、美丽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让金矿区再现美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省潼关金矿区由于无序开采、乱采滥挖等原因,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区内7条河流基本成为矿坑废水、选厂尾矿浆排放地,氢化物、重金属严重超标,水体和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完全崩溃,水生生物灭绝。
为治理该区域矿山污染,国家财政拨款实施了陕西省潼关金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一期),主要解决矿区废渣压占土地,重金属污染水源、土壤,废渣淤塞河道、塌岸等问题。
陕西地建通过对潼关金矿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平整、修建道路、恢复林地耕地等工程措施,通过与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工程有机结合,构建了新的生态系统。为保持河道通畅,陕西地建清理河道尾矿渣,疏通河道,达到下游净宽30米,上游净宽25米。与此同时,为保持河道泄洪能力,修筑河堤挡墙。通过整平两岸废渣,分类恢复土地利用。对河道两侧的尾矿渣推高垫低,覆土恢复林地和耕地。在恢复耕地区采用70厘米耕植土覆盖和10厘米灰土垫层进行复垦,10厘米灰土垫层隔离重金属污染,保障耕植作物的安全性;70厘米耕植土为下层40厘米压实黄土和上层30厘米不压实的净黄土,土体疏松,利于雨水下渗和水土保持。在氰化池分布区,为避免开发为耕地后种植作物有污染,将场地原有氰化池覆土后用于种植树木;通过修筑道路,建设生态保护林。修筑宽3.5米的水泥路,沿道路两侧种植米径为9厘米的杨树苗。
据了解,潼关金矿区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挡墙修筑2.6万立方米,河道疏浚11万立方米,矿渣清运9万立方米,修建水泥路1.1公里,绿化种植2200余棵,新增耕地170亩,彻底改善了该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再现了美丽家园。
在陕西地建,类似的污损土地治理项目还有很多。针对陕北油气生产企业遗留用地的石油污染土壤问题,陕西地建开展了植物—化学联合修复技术研究。针对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陕西地建提出“改排为蓄,以蓄为主”的治理模式,开辟了盐碱地治理的新路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