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受关注
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这六大经济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载体。六大经济走廊沿线生态系统多样、保护区广布,该如何兼顾发展和保护?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日前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5年度报告》给出了解答。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对“一带一路”建设有重要影响,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不同经济走廊及每个走廊的不同分段其主要生态约束性因素不尽相同,主要包括干旱、荒漠、高山、严寒和珍稀生物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报告》,“中蒙俄经济走廊”严寒区段总计长约2300公里,山地区段长约650公里,荒漠区段长约400公里,且自然保护区广布。“新亚欧大陆桥”全长超过1万公里,其中中亚段有长约1800公里的生态敏感地段。“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中国—中亚段2240公里穿越荒漠区、360公里穿越天山山脉,西亚段820公里穿越荒漠区、1400公里穿越山区。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北段约700公里穿越海拔高于2000米的区域,南段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9个。“中巴经济走廊”全长约3000公里,其中北段约940公里穿越海拔普遍高于4000米的喀喇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南段的巴基斯坦南部全长约490公里穿越干旱和荒漠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全长近4000公里,中缅段长约1500公里,穿越云贵高原和缅甸北部山地,印孟段孟加拉湾地区降水多、洪涝灾害频发,沿线自然保护区分布广泛。
“‘一带一路’沿线陆域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区域差异大。”李加洪说。据介绍,“一带一路”沿线陆域森林、草地、农田总面积为3673.52万平方公里,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69.11%。2014年“一带一路”陆域监测区森林总面积为1279.33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35.10%,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24.07%;草地总面积1234.42万平方公里,占全球草地总面积的34.88%,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23.22%;农田总面积1159.77万平方公里,占全球农田总面积的53.28%,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21.82%。
根据监测分析,报告组提出了以下建议——
东南亚区、南亚区、中东欧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生态条件良好,生态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大,是“一带一路”建议中应重点关注的区域。但是,在这些区域中,东南亚区和南亚区热带雨林与亚热带山地森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的亚寒带针叶林生长缓慢,自身恢复能力差,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中应特别重视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问题。”李加洪说。
主要经济走廊的建设对沿线区域的经济将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会对走廊沿线的生态环境构成新的压力。如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穿越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干旱区,水资源严重匮乏,荒漠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要以水资源承载力作为约束条件制定区域产业的优化布局方案。因此,在经济走廊及其节点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应加强科学论证,充分评估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
部分封闭的海域,因临近大江大河河口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比如鹿特丹、迪拜—阿巴斯—多哈、卡拉奇等港口的临近海域海水透明度低、叶绿素含量偏高。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相关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