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太湖,无锡凭何底气与实力?
更新时间:2025-02-08 09:22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 张黎
阅读:254
【谷腾环保网讯】2月6日,美丽无锡建设大会暨新一轮太湖治理推进会召开。记者关注到,这是江苏省无锡市连续第十年以“农历新年第一会”的形式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
十年,在历史进程中或许是沧海一粟;但连续十年的无锡市,都选择将重要的“第一会”锁定在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聚焦太湖治理,新年首会“议生态”在全国各地并不多见,这背后,彰显了无锡市委、市政府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和决心。
十年磨一剑的韧劲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无锡无疑有着更深远的思量与布局,那就是推动以太湖无锡水域环境为标志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成效:太湖首次达到全年Ⅲ类水质
视线回到今年1月2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江苏省重大项目建设专题会议选择在无锡举行。
在无锡,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专程调研了太湖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冬日的太湖,波光粼粼,远道而来的红嘴鸥翩翩起舞,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信长星、许昆林来到梅梁湖区,实地察看水质。他们指出,太湖治理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十分不易,必须倍加珍惜。要乘势而上,坚持湖岸同治、流域共治,以控源截污和减磷控氮为主攻方向,持续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积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新一轮治太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不难看出,美丽无锡建设特别是太湖治理的实际成效,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而水域面积仅占全太湖的26%、人口仅占太湖流域总人口4.67%的无锡,多年来始终坚持把太湖治理这个“国之大者”作为分内之事,牢牢扛在肩上。
太湖如今治得怎么样?2024年,“三个首次”回答了这个问题。
自2007年以来,太湖首次上半年未监测到蓝藻水华,本世纪以来水质首次达到全年Ⅲ类水质,成为我国重点治理的三大湖中首个全年“良好”湖泊。
重视生态环境,是否舍得投入是个“标尺”,好成效离不开“真金白银”。据了解,近3年无锡市每年投入超百亿元用于治理太湖、实施重点工程1130项,2008年—2024年累计投入治太资金1348亿元、累计实施重点工程7200余项。这些生态环境投入为高质量项目腾出了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
此外,无锡市还牵头与常州、苏州、湖州等兄弟城市建立“联合河长制”等联动治水新机制,促成长三角“两区六市”共建环太湖科创圈,探索湖底隧道、水上游船等联动发展新模式,加快迈向“一体共赢”。
无锡治太的经验揭示出,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各方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只有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前提下,做足统筹协调的大文章,才能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
“面对现有成效,全市上下不能骄傲自满、沾沾自喜,不能盲目乐观、消极厌战,不能认为可以松口气歇歇脚、鸣金收兵,而要深刻认清短板和不足。”在“新春第一会”上,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强调,要结合省委对无锡提出的“更好发挥经济大市的优势,为全省大局挑大梁、作贡献”总体要求和“4+2”最新部署,在绿色转型、清淤治污、截污纳管、湖岸治理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力施治,努力实现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不反弹、确保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新目标:力争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Ⅱ类
2025年是省市“十四五”治太规划和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的收官之年。今年的“治太”目标是什么?
这场“新春第一会”上明确,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定达到Ⅲ类,藻情稳步好转,蓝藻水华发生次数、面积和藻密度均好于去年,力争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加力提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确保各类支浜消黑除劣、动态清零。
开年即跑步,从无锡市领导的行程中足以窥见。
1月8日,无锡市市长赵建军选择带队专题调研推动太湖综合治理,并主持召开会议听取今年治太重点工作安排。在资金投入上,赵建军指出,要抓紧排定、高效实施总投资不少于百亿元的治太项目。
调研中,赵建军来到水厂取水口查看蠡湖水质,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工程建设进展和工艺流程,要求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尽早通水运行,进一步促进水系连通、净化湖体水质,让“水上客厅”焕发新风采。
据悉,太湖生态清淤梅梁湖区湿地带试点工程将构筑长约1.75公里、宽约100米湿地带,可消纳固化淤泥超20万立方米,主体工程已经完成。
加速清淤的同时,无锡的生态湿地也在持续上新,如今,沿着太湖西岸环湖而行,10个新建湿地形成了一条美丽的生态珠链。经湿地净化后的入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局部甚至达Ⅱ类,昔日的陈藻池变身生态“滤芯”,为探索太湖水生态修复闯出了一条新路。
记者了解到,围绕治理太湖目标,无锡市共排定了98项年度治太重点任务,以太湖、滆湖、蠡湖和入湖河道、游轮航道“三湖两道”,太湖、长江、大运河周边“三侧”为治理单元,突出太湖上游宜兴区域,系统梳理生活污染源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清淤、生态修复和支浜整治等工作,进一步推进“外源减量、内源减负、生态扩容、精准防控”。
此次“新春第一会”上,无锡市市长赵建军也提出要求,要紧抓治污攻坚全局,牢牢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要开创绿色低碳新局,加快低碳转型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互促并进。
新图景:美丽生态换来美丽经济
1月25日早上7点半,姜森林准时抵达无锡管社山庄渔人码头,作为“船长”的他,将驾驶“太湖飞翔贰号”船舶,行使60公里后抵达苏州西山岛,开启一天的水上太湖之旅。
今年元旦,“新质文旅 太湖揽胜”2025太湖游轮启航,无锡正式开通管社山庄—太湖仙岛、管社山庄—苏州西山岛的水上游轮之旅,每周末1—2个班次。自开通以来,一票难求,场场爆满。这是时隔20年苏锡携手“重启”水上游。
“要在太湖综合治理上取得更大成绩,就必须大力推进太湖这个无锡最重要的生态文化符号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综合放大太湖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记者从无锡的“新春第一会”上获悉,要让人民群众在美丽无锡建设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无锡市强调处理好生态环境和文旅消费的关系,抢抓国家“两新”政策机遇,放大环境美背后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消费价值,积极促进生态文旅融合,加快实施生态文旅项目,深入挖掘生态文旅内涵。
无锡的实践让人们看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文旅、消费提供了最适宜的场景,而另一方面,文旅消费活动是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价值多元的最佳路径,这又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强化了环保意识,并为绿色发展持续注入人才、资金等要素动力。
就在今年央视春晚,无锡是4个分会场中唯一全水路串联的城市,也是春晚首次把江南水乡的韵致完整展现出来,让观众在以水为经、以文为纬的镜头语言中感受到江南文脉和景脉的肌理。
受益于春晚“长尾效应”和优越的人文自然禀赋,今年春节假期,无锡市接待游客1556万人次、增长34.58%,旅游总收入159.78亿元、增长27.03%,并且涌现出太湖游船、古道徒步、生态观鸟等新业态新模式。
太湖沿岸,绿色转型故事不断上演:曾经的“化工之乡”周铁镇变身“无化区”,腾笼换鸟培育新质生产力,重新布局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配件等产业,引进“大有秋”等文旅项目,去年产业总产值超250亿元。
十年执“绿”为笔,无锡把优美生态答卷写在太湖之滨,唱响蓝天碧水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