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土壤修复中的异味扰民问题,该如何解决?
更新时间:2025-02-11 09:3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秋慈 梅丹兵 张红振
阅读:261
【谷腾环保网讯】我国不少地方都有遗留农药类污染地块亟待治理修复和进一步开发利用。这类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残留较高浓度的复合有机污染物,修复治理难度大且易造成异味物质逸出。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持续提升,多地出现农药类污染地块修复期间异味扰民投诉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也成为土壤修复环境管理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十四五”以来,我国出台的多项方针政策包括《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关于促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绿色低碳修复的指导意见》等,都明确要求农药原药制造等企业腾退的重度污染地块,原则上优先拓展生态空间,确需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应采取措施严防异味扩散,同时加大对恶臭异味的治理力度。
当前,农药污染土壤修复异味问题仍面临严峻挑战,亟待管理、技术、标准等多维度协同发力。
面临的挑战
一是防控体系逐渐完善,异味扰民得到一定控制,但在关键环节和极端气候条件下仍面临监管不严密的考验。农药类污染地块修复工程通常涉及土壤挖掘、清运、堆放等过程,均会导致二次污染产生。工程技术层面,二次污染防控措施以建设负压大棚和喷洒气味抑制剂为主体,基本涵盖修复全过程,但在修复技术加热升温、药剂材料注入等关键环节仍存在明显短板,致使异味物质持续性逸出,难以实现全过程异味有效防范。现场组织方面,极端气候条件下如高温、洪涝发生变化时,预警监测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尚未完善,难以迅速高效应对突发性异味事件。社会管理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公众参与及沟通机制,极易出现舆论影响修复工程实施的情况。此外,现有“防控+监控”组合体系尚未实现高密度、全方位覆盖,难以实现异味充分监管。
二是地块普遍污染严重,修复技术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时常存在“达标性”异味污染现象,工程极限难以突破。农药类污染地块普遍存在污染组分繁杂、污染介质多相、污染异味强烈的情况。我国环境修复技术体系仍处于发展阶段,农药类污染地块主要采用热脱附、气相抽提、化学氧化和水泥窑协同处置等高扰动修复技术,难以精细识别异味物质在多相间的非平衡态迁移扩散潜在路径。修复治理往往导致农药类物质发生降解反应而形成新的异味物质,现有技术体系在实时调整和优化方面仍有不足,导致异味防范难度升级。此外,地块修复过程中常常面临浓度反弹、长期拖尾等风险,受现有技术瓶颈、修复周期以及修复成本的多重制约,存在工程极限挑战。在修复效果评估方面,通常将嗅觉主观性纳入评判标准,导致存在 “达标性” 异味污染现象。现有异味管理全过程尚未实现精细化把控,加剧了工程瓶颈突破的难度。
三是异味管理研究涵盖从基础理论到技术探索等多个层面,但仍存在科技支撑不强、成果转化不到位的短板。农药类污染地块潜在异味物质种类繁杂,涵盖原辅材料、中间体、产品及降解产物等。现有标准虽已明确多种典型异味物质,但仍无法涵盖数量庞大且复杂多样的农药类物质,识别技术标准缺失问题较为明显。嗅阈值是判断异味物质感官影响最为直观的指标,当前检测分析技术在识别多介质中嗅阈值低的异味物质时,存在精度局限性,难以精准定性定量摸排异味物质。而且,我国现有污染地块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基于人体健康风险制定,暂未将污染物嗅觉环境效应纳入衡量标准。农药类污染地块异味物质在识别—检测—评估方面缺乏大量基础数据,难以精准识别与科学评估异味物质在环境中的赋存特征。此外,修复工程通常依据过往经验和常规技术开展,暂未将当下科研创新思路与成果加以充分应用,科研成果与工程实施存在不同程度脱节。因此,现有科学研究成果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需求,科研—技术—工程壁垒尚未打通。
对策建议
彻底解决农药污染土壤异味防控问题,需要积极探索系统治理和综合应对的对策建议。
第一,精准定位异味管理靶向节点,建立健全现代化修复工程监管体系。精准识别农药类污染地块修复全过程潜在二次污染关键节点,探索构建重点环节的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二次污染防控能力。倡导修复单位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监管机制,将地块异味管理纳入日常环境巡查事项。加强多介质异味监测体系建设,智能预测多情境下异味演变趋势,确保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和异味问题的持续改善。以公众满意为基础,建立多渠道公众参与机制,充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综合平衡环境管理与社会管理需求。
第二,合理规划地块未来用途,建立基于需求的绿色低碳修复模式。综合考虑农药类地块污染现状及开发需求,合理规划农药类污染地块开发用途。基于用地规划、周围敏感受体、地块污染程度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修复技术可达性、环境友好性、经济可控性、社会可接受性,致力于突破极端条件、突发性、累积性异味浓烈困局,系统探索构建不同情景下农药类污染地块绿色低碳修复技术安全应用模式库,探寻人与环境共生的“最佳”修复方案,为农药类污染地块的绿色低碳修复筑牢根基。
第三,完善异味物质管控标准和评估方法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基于国内外资料文献、行业报告以及典型工程案例,加快推动农药类污染地块异味类物质筛查工作程序,全面梳理农药类地块修复过程中潜在的异味物质清单,强化异味调查程序。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拓展异味物质本土化嗅阈值库,构建土—水—气多介质异味物质管控体系。积极探索基于“嗅觉效应”的异味管控标准和评估方法,强化科技支撑,打通科研—技术—工程之间的壁垒,为精准识别地块异味物质、精确筛选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规范指导。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http://www.goootech.com/gtech_pic/images/images/qrcode_for_gh_7f21ccef0be4_430.jpg)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