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政策东风 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
【谷腾环保网讯】2025年全国两会正式召开,低空经济再度成为热议焦点。今年两会上,关于低空经济最新的政策导向藏着哪些要点?哪些关键技术已取得重要突破,正悄然改变行业格局?政策组合拳能否成功激活协同发展新动能?《两会“数新风”》邀请低空经济科学家、深思实验室创始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军及老鹰基金合伙人樊优先,解读低空经济发展风向,剖析政策东风能带来哪些产业链新机遇?
1、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和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未来产业的表述上有哪些亮点?特别是低空经济的相关方向如何解读?
杨军院士:我觉得这一次一个很重要的是直接把低空经济定义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特别提出了要安全健康地发展。所以说把安全提到了很重要的一个位置。我就觉得接下来肯定会围绕着适航标准的制定、空域管理等相关一系列的安全基础研究和相关的监管措施可能就会连续出台。
我们看到有一系列的政府专项基金的发布,然后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支持,以及对研发的一系列补助、补贴的政策。这是从政策方面很好地引导这个产业从基础设施的建设、研究等方面进行布局。在过去120多年的航空史发展中,大部分的巡航空域都在高空,特别是我们的传统民航,大概主要的巡航高度都在万米左右。那是平流层或者平流层的底部。为什么叫平流层呢?因为空气不动,所以那是一个很均匀,而且是一个定常的流场,就是一个非常均匀非常稳定的流场。接下来低空主要的场景是1000米以下,这次试点的六个城市开放的空域是600米以下,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对流层。所以对流层飞行从基础研究到行业应用其实都还有待进一步做大量的工作。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安全先行。而且从适航标准来说,全球在低空的适航标准、低空飞行器的适航标准现在都没有,都是按照专用条例。所以这里面从一方面我们看到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另一方面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重大的机遇。这也是我们国家抢占这个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抢占这个产业发展的话语权的一个机会。
樊优先:科技兴国离不开我们一向重视的先进制造,从整体的机身到能源、飞控系统的软件和整个系统的操作,包括杨院士提到的空域操作,这些都是国家扶持的重点。因为技术领先,我们其实已经走得不错,需要继续发扬。政府怎么表现支持呢?就是一些补贴、对人才的特殊政策。比如说南方的一些城市对研发的补贴可以做到30%,这个政策的执行力度是很大的。
从国家层面,首先政策把它提到战略的高度,这个就是最大的支持。然后既然是战略高度,那整个系统从国家的资源资金、超长期国债,包括政府地域的一些基金,500亿的某地专项基金,这就让创业者、整个产业链看到希望。因为这个高科技的新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政策以及政府的支持,从资金到产业化到落地,到协同整个领域,以及甚至不同地方政府的标准制定、协同都很重要。所以另外就是政府跟项目方,包括基金方、产业方结合,一起共同完成一些项目,从资金、项目本身,包括地域政策的支持都是很重要的。
2、未来在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协同发展上有哪些具体的激励措施值得关注?
杨军院士:从宏观层面的确需要政策的引导,因为低空经济是一个专业度很高的领域,如果有专业的指导就可以减少很多无效的投资。所以我觉得从中央发改委成立了低空经济司,国家也成立了空管委。所以有这两个国家机构来协调国家的各个层面、各个部委。然后到地方层面,现在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低空经济相关的专班或工作组。所以在统一协调资源的配置、标准的制定,还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制定。所以这是一个从上到下都有很好的协调机制。
3、您觉得未来3到5年政策上最先需要突破和解决哪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
杨军院士:我觉得首先是关于空域的管理,空域的开放和空域的管理。然后另一个就是要确保我们飞得好、飞得安全,这就是相关标准的制定,从飞行器本体,然后到空管系统、路线规划等等,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然后我觉得也是到了一个该要把原来的一些标准进行实施的阶段了,强制实施的阶段了。比如说对飞行器的各种性能的测试,对飞行器的测试。
4、低空经济试点对于在全国推广和复制方面,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哪些细分赛道更容易受到政策红利的驱动?
樊优先:做得好就有正向的影响。大家一看,那个地方市场政府也很支持,也有市场的效应。所以相互学习,再一个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华东主要是空中制造业比较发达,那这个政府可能根据一系列政策的制定来补贴吸引相关的项目方和创业者过来落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政策。比如说新疆这些偏远地区、四川包括昆明、海南可能跟旅游、农业相关的。所以制定一些这方面的运营公司,落地来方便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包括项目方的支持,提供各种资源。我觉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地区的不同政策,吸引不同的项目。
另外一点,我觉得有一个很关键的点是一个新行业的发展像低空经济,最重要的是你要想什么东西有可能是大的商用市场,容易成这样子的话,它就容易赚到钱。比如说空中交通,像华东地区很多尝试,就关于我们基于现在的交通、路面上的堵塞以及各种问题。比如说上海虹桥到苏州,现在试飞了十几分钟就到了,避免了高铁和汽车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对于很多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这个特点,如果市场做得好,价格有优势,不会差那么远,会有很多人采取这种方式,那这个商业模式就容易实现。还有就是刚需痛点解决不了的,比如说紧急的医疗,包括灾区的灾难场合是不计成本的,你只要能做到别的方式做不了的事情,或者对直升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像这种特点的就容易被投资人吸引,因为它容易商业落地,容易立起来,这个商业模式赚到钱。有赚钱效应,各个地域都有类似的需求,那就更加有吸引力。
我觉得最先实现的就是物流。几大物流公司,包括美团、京东、阿里已经布局很久了。为什么很简单,它能解决问题,解决痛点。最后一公里,山区不说了,城市拥挤,从地面到空中直接到达,这个完全是刚需。现有的一些大的快递公司就会去布局,再加上政策的指引。那就基本上三方合力,从技术现在也比较成熟,然后从需求市场、效率、运营以及国家支持这个方面。我觉得物流可能是最快市场相对比较大的一个。
5、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如何预计?
杨军院士:市场规模如果预计的话,我们2030年是希望做到万亿级的市场。其实我们根据一些市场报告来看,从去年低空经济元年到今年的预测的增长,这个速度是30%。所以有可能在2030年之前就有可能达到这个万亿级的规模。
樊优先:乐观估计是2025年就8000亿到万亿了。市场巨大,因为方向也很多。我们跟西方不一样,因为他们比较早,但咱们也非常有优势。咱们在航空飞行器,包括无人机,包括eVTOL的领域,都是顶级的世界级的领军企业。另外咱们市场巨大无比,14亿多人口,然后我们行动力执行力强。所以我们有市场,有主要的核心技术,有市场的痛点,有需求,市场规模足够大。所以我觉得我们完全有可能后来者居上,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6、低空经济方面,目前我国有哪些显著的成果?
樊优先:像我们的eVTOL领域已经拿到领航的执照,虽然花了时间有点长。我们有一些企业已经在测试商业的飞行、载人飞行。包括我们的控制系统和能源系统也非常有优势。因为低空领域跟电动车有一定的协同效应,比如电池,宁德时代已经有400瓦时的最新技术,续航能力是低空经济未来的一个核心。那这个技术公认是世界最先进的。而且这个可以在电动车基础上继续发挥,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我觉得技术从产品本身到我们的政策的扶持力度也是非常之大。各级政府,各个开发区,我们有多少试点,几十个一线城市,包括一些二三线城市,都有一些低空经济的开发区,还有一些相关的产业扶持计划,包括基金,包括税收,包括优秀人才的扶持和落地的帮助。
7、我国低空飞行的一些关键技术,其实属于领先的状态了,比如说eVTOL。那今年来说这些关键的技术还有可能会迎来哪些新的突破呢?
杨军院士:我们在新能源汽车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都有大量的积累。所以如果在低空经济的动力系统,可能400瓦时每公斤都已经做到了,已经很好地支撑了低空经济的发展。但是要更大更好地安全健康发展的话,如果我们能够突破,有我们的动力系统电池能够突破到500瓦时每公斤,那就会支撑更好的场景,可能就把我们的整个航程能够拓展到300公里。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然后另一个就是基于5G的通信系统更加健全的实施,这样有利于我们整个通信管理,还有导航定位等相关技术的突破。可能有利于回到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导性意见 —— 安全健康。所以从这两方面,我期待着在这些技术上的突破。
樊优先:能源系统、电池系统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是重量,另外一个是续航能力,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另外在材料方面,因为它飞在空中,对材料的要求,航空的各种新型材料,更加轻更加坚韧的材料,我相信也会有一定的突破。另外就是一些软性的在适航审批以及整个过程,能不能更加高效,这个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们都花了这么多力气,大家也都这么给力,技术上硬件本身没问题,那这些软性的方面应该也会有的,因为需求越来越大。一旦成为整个链接里边的滞后或者负面影响的话,相信我们国家一定会大力去把它提高上来。还有一个点,就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因为从航路规划、自动避障,大疆无人机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技术特点。这些方面包括远程的操控,现在又是VR/AR的应用到使用体验和技术上面,让它更加容易操控方面一定会有更多的突破。
8、最被看好的低空经济商业化应用前景都有哪些?
杨军院士:低空经济的应用如果简单归纳的话,就是载货、载人和低空作业。我们看到可能最大的突破点可能先是在载货和低空作业。特别是用无人机来作业,有独特优势的地方。比如高压电线的巡检,高空的一些作业,应急救援,这些都是它有很独特的优势。另一个就是载货,现在特别在山区的物流已经体现出了成本优势。所以在大规模的进一步拓展,在载货的应用可能会是接下来很快形成规模相应的一个方向。
樊优先:在未来的空中交通,华东地区相对来讲在需求到规划方面应该是比较领先的。我觉得未来长三角这些地方,其实现在已经有商业运营的,并不贵,几百块钱。像在海南,文旅载人298,你就可以从海南飞到某一个岛上。我觉得很多人还是很愿意尝试的,一方面是时间,一方面是体验都很好。上海从商旅这块,我觉得也可以作为重点开发,我也比较看好,已经有很多实验在做了。从上海到无锡、苏州、南京都在布局空中载人。刚刚杨院士提了载货,也就是快递、物流方面毫无疑问,几大物流公司都会去布局,再加上技术相对也比较简单。美团的空中载货达到1.5吨,效率是非常高的。而且它的航线、先去哪儿后去哪儿,都是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到里面,每一次可以自动根据最优的规划来设计线路。所以这些已经在做,而且会持续,我觉得是个大市场。另外的一些就是一些应急,包括一些边远地区的医疗、农业、检测、油田。
9、低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遇到的瓶颈是什么?特别是各个地域的协同发展面临哪些痛点?
樊优先:最核心燃眉之急的是,我们要把标准制定下来。欧盟已经有统一的标准,人家低空领域的空域也基本上完全开放。美国也是,但我们相对来讲,国家统一的、与世界领先对接的标准还没有出来。技术我们的飞行器已经世界领先,但是在管制方面的政策具体规定、法律法规,我觉得既然国家支持我们要赶快把它定下来,也可以借鉴国际领先的经验。这样子未来我们企业走出去,因为我们主要的产业链是非常棒、非常齐、非常发达的,那我们一定会走出去,一定会面临出海。如果你的标准跟国际上差别大的话,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杨军院士:低空经济还是一个相对很新的领域,所以我们认为技术的挑战还是全方位的。从飞行器本体来说,怎么去构建一个在低空能够安全有效智能飞行的飞行器,我觉得这里面都还有大量的研究和研发可以做。从航空管理如何在低空进行高频次、高密度的航路管理,这些也是传统民航还没有好好去解决的问题。所以从飞行器本体、航路管理、基础设施到各种标准(产品的标准、空管的标准、基础设施的标准),这些我觉得都还有很多需要去做。但是也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提的,展开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