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为全市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把脉问诊”
【谷腾环保网讯】河池市生态环境局近日深入19家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开展以“转变作风、服务企业、宣法入企”为主题的活动。
以案为鉴敲警钟,筑牢数据质量防线
深入全市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进行专题培训。培训以“转变作风 服务企业”为核心,以河池市某检测机构通过外接作弊器伪造OBD数据,使不合格车辆通过排放检验,被处17.499万元罚款等典型案例,警示虚假报告的法律后果——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12条,伪造检验结果将面临10万至5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者取消资质并追究刑事责任。河池市生态环境局相关执法人员强调:“检验数据是环境执法的‘耳目’,唯有真实可靠才能守护蓝天白云。”
靶向培训明职责,严守标准规范
针对检测机构操作盲区,培训设置核心模块。
法规标准解读。系统讲解《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二条及《机动车排放定期检验规范》(HJ1237-2021)规定,国家标准《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3847-2018)、《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8285-2018)、《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标准要求。重点剖析《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强调“篡改数据”“伪造记录”等行为的法律后果;《“两高”关于环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释》中环境数据造假:对承担环评、监测等职责的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违法所得30万元以上或两年内因同类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构成犯罪。
实操技能培训。开展OBD数据读取、尾气检测参数设置、环境参数校准、标准物质校准等实操演练,引入大数据监控系统演示异常数据筛查方法。针对柴油车检测,演示《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 3847-2018)中黑烟判定的实操要点,系统阐述了加载减速法的检验流程、限值要求、操作规范及实例分析,旨在为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详细解读了标准核心要求,分析了曲线图特征及异常诊断方法,探讨了设备校准、安全控制及数据记录规范,并通过案例展示了故障排查与维修过程。
精准施策促整改,政企协同提质效
河池市生态环境局以“服务+监管”双轮驱动,创新监管模式。
柔性执法,推行“首违不罚”清单,对轻微违规机构给予整改期。
技术赋能,在微信工作群推送生态环境部有关机动车排放检测培训课件和宣传法律法规视频,提供国家标准《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3847-2018)、《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8285-2018)、HJ 1237-2021等标准解读视频。
联合惩戒,与市场监管、公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失信机构实施联合曝光和资质限制。
常犯问题溯源分析,筑牢行业诚信根基
结合日常执法和案件取证,梳理检测机构三大共性风险。
一是黑烟问题,根源在于检测人员未严格执行“明显可见烟度即不合格”判定标准,或为利益放宽检验要求。
二是作弊器使用,利用技术漏洞篡改OBD数据,本质是“成本优先”思维作祟。
三是检测流程不规范,如未双人采样、记录涂改、设备未检定、采样探头插入不足等,多因人员培训不到位。技术专家指出:“唯有将‘合规’内化为职业操守,才能守住检测报告的‘最后一道闸门’。”
河池市生态环境局通过“案例警示+靶向培训+精准监管”,推动检测行业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合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