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利用及多余藻类生物量资源化
采用多个池塘循环养殖生态系统,利用“藻类-螺类-鲈鱼-微生物”营养链关系对养殖废水中多余有机质、营养盐的去除,研究了养殖废水净化、循环利用及水体多余藻类生物量资源化。结果表明,在系统运行的各个时期TN、NO-3-N、NO-2-N的平均去除率都超过80%,对总氨(NH+4+NH3)去除率达97.17%,效果最好; TP的去除率达94. 17%, CODcr的去除率为71.87%。出水口TN、TP、叶绿素平均值均达到湖泊Ш类水标准; CODcr达到了Ⅰ类水质标准。NO-3-N、NO-2-N、总氨(NH+4+NH3)、溶解氧含量都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要求。该系统处理能力的稳定性较高,可以调控藻类种群结构、充分利用水体藻类和营养物质、将其转化为螺贝类或者价格更高的鲈鱼等增加养殖效益,还可以节约水资源,减少养殖废水排放量。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而水产养殖产业极大地消耗水资源,那么如何使养殖废水循环利用将是生态环境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关于养殖废水循环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工厂化水产养殖。国外采用封闭式循环流水养殖方式对水产养殖污水进行净化回用,但净化重点在于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对于水产污水的硝化和脱氮处理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治理技术。国内对水产养殖污水净化与水资源再生利用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净化处理技术尚停留在传统工艺上,去除氮化合物效果差。池塘养殖投放饲料所含的氮利用率只有12% ~16%,磷利用率只有10% ~17%,其残剩饲料和鱼类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对水体、沉积物等造成严重污染,导致养殖水体藻类生物量过剩,出现藻类和鱼类争氧的矛盾,养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池塘养殖过程中定期更新换水,造成了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国外高成本、高能耗的水处理模式对于以池塘养殖为主的我国渔业生产不现实,难以广泛应用。李德尚等研究了海水养殖的多个池塘生态系循环换水养殖技术,但关于淡水池塘养殖废水循环利用和水体藻类过剩生物量利用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研究养殖水体富余藻类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状况及试验用水
试验于2005年5~7月进行,试验池为10m×5.5m×1.5m水泥池,每个池底铺10cm泥土;试验用水抽自大型鱼塘,每个试验池放水75m3。试验用的螺类铜锈环棱螺(Bellamyaaeruginosa Reeve)和贝类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从河流中捞取。银鲫(Carassiusauralus)、鲈鱼(LateolabraxJaponica)由江苏明天滩涂科技公司提供。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设对照养殖、循环养殖2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平行。对照鱼池、循环鱼池放养4. 0kg银鲫,喂饲料(含氮5.6%,磷0.58% )450g/d。循环水泵流量8m3.h-1,每天工作2次,每次30min, 9d一个循环(循环鱼池剩水3m3),共运行54d。螺、贝池放养5kg铜锈环棱螺, 2.5kg三角帆蚌,不放养鱼类;鲈鱼池仅放养鲈鱼3尾平均重300g,其成活率为100%,将螺和贝压碎喂养,平均每天喂养70g螺和20g贝。微生物处理池内挂固定化微生物(光合细菌+芽胞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菌体2.0×108cfu/L)。
1.2.2 生态系统及流程设计
具体流程见图1。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详细的内容,请点击下载 090308.rar
下载该附件请登录,如果还不是本网会员,请先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