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长沙42万吨铬渣治理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做出示范

更新时间:2011-05-27 08:4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阅读:3728 网友评论0

全国铬渣治理投资规模和治理规模最大的工程——湖南省长沙市42万吨铬渣综合治理项目日前通过了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持的项目竣工验收。这一投资2.2亿元的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标志着长沙市为全国铬渣治理工作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做出了示范。但铬渣解毒工程完工,污染治理工作还有很多难题,这个累积30多年、堆存42万吨的铬渣问题值得我们好好分析,好好研究,进行了深入采访。

含铬废水进湘江42万吨铬渣距湘江不足50米

原长沙铬盐厂始建于1974年,位于长沙市岳麓区三汊矶,占地面积170余亩,它曾是全国铬盐行业生产规模排名第二的国有企业,主要生产重铬酸钠、铬酸酐、氧化铬绿等产品。由于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厂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5万吨,同时,每年产生铬渣近3万吨,排放工业废气25万多立方米、废水10万多吨。

铬渣是一种含有“六价铬”等重金属的危险废物,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强致癌物。它易溶于水,对土壤、水源造成严重污染,对动植物的生长甚至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1989年,长沙铬盐厂筹集2000万元资金进行“三废”治理,建成了当时全国铬盐行业规模最大的处理设施。但由于排放量大、治理成本高,铬渣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到2003年,遗留下的铬渣已达到42万吨,这些铬渣露天堆放在距湘江不足50米的厂区,形成了一座地上高8米、地下深15米、绵延400米的“铬渣山”,渣中六价铬随地表水不断溶解浸出,渗入地下,流入湘江,对湘江以及周边环境构成严重污染和危害。被群众称为“湘江河畔的一大毒瘤”。

1991年建成的污水处理站由于年久失修,沉淀池、反应池、管道、阀门及配套设施被严重腐蚀,无法正常运行,加上废水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其含铬废水基本上等同于直排湘江,严重污染湘江水质。经长沙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2002年废水中六价铬最高值超标11.9倍,总铬最高值超标11.6倍,年均超标4.6倍;2003年六价铬含量为5.159mg/l,超标9.3倍。此外,因回转窑炉的消烟除尘装置无法正常运行,导致工业废气直接排放,对周边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了污染,成为三汊矶地区的一条“黑龙”。群众投诉不断,怨声载道。

铬渣治理的“长沙模式”公开招标、BOT融资、创新项目监管模式

2003年,原长沙铬盐厂在关闭、破产、清算完毕后,于2005年启动遗留铬渣治理。面对无项目业主和国家下达限期治理任务的双重难题,长沙市铬渣办在全国率先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公开选择项目法人,有合格技术、有经济实力、有管理经验的广州铬德工程有限公司从11家符合条件的投标人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铬渣办授权中标人按BOT融资模式承包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铬渣治理费为512元/吨,42万吨铬渣解毒处理费总价为21504万元。

2006年9月,国家发改委复函批准采用广州铬德工程有限公司“铬渣水溶除毒法”专利技术,先投资建设一条解毒生产线,待环保检测合格后再建设另外5条生产线。铬德公司“铬渣水溶除毒法”工艺技术于2000年12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此前,铬德公司采用这项技术成功处理了广州市竹笼岗(原广州人民化工厂)1.3万吨铬渣,通过了广州市环保局项目验收,并经过广东环境监测部门连续8年的跟踪监测,均全部达标。

2006年9月,广州铬德工程有限公司在长沙组建项目公司——长沙德宜环保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项目公司)进场开工。2007年4月,第一条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铬渣解毒生产线竣工试运行,并处理铬渣5000吨,经检测达到设计除毒标准。国家发改委再次复函同意建设6条解毒生产线,年处理能力19万吨,总投资22661万元,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10840万元。

然而,就在治理工作稳步推进之际,2007年5月,铬渣治理新标准发布。新标准中除毒指标较项目招标和立项审批时提高5~10倍,第一条铬渣解毒生产线在运行一个月后被迫关停,项目公司不得不对工艺及设备进行大规模技改和产能扩大。一波三折之后,6条铬渣解毒生产线终于于2009年2月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行。

为确保铬渣全部得到合格处理,长沙市铬渣治理有限公司创新了项目监管模式,即由长沙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项目计量工作,每月审核,出具解毒铬渣产量计量报告;由市环保局负责项目质监工作,按期出具同批解毒铬渣质量监测报告;由市财政局负责项目支付工作,每月根据计量报告和监测报告,按每吨512元计核并支付处理费。现已累计支付处理费20850万元,尚余645.12万元质保金待3年质保期满后退还。这一方式的实施,保证了项目正常运转和双方的利益,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共赢。

此外,为防止项目运行中污水直排湘江,经市政府批准,在项目公司进场之前,建成项目现场地下水污染防渗工程、地表水截流改道工程和铬渣隔离带工程,以及在项目公司全面投产后,陆续建设运行治理现场地下水污染防渗止水帷幕工程、解毒铬渣临时堆场扩建工程等控制污染扩散前期工程,保障6条生产线正常运行。6条铬渣解毒生产线相继达到设计处理能力,第三期建设的3条生产线远远超过设计处理能力,实际相当原设计的10条生产线的产能,加快了治理进度。至2011年2月,累计处理铬渣42万吨并经检验全部合格,监测达标。2011年2月25日,项目正式通过了湖南省环保厅组织的项目环保验收。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考察认为,铬渣治理工程符合世界自然基金会保护长江中下游水源和湿地的目的,对洞庭湖候鸟越冬迁徙和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的意义。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湖南省发改委的领导现场检查项目时,多次高度评价和肯定了长沙市政府为湖南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乃至全国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做出了成功的示范与探索,特别是在项目运营、监督机制等方面,为全国铬渣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示范,是一项样本工程、德政工程、创新工程。

 如何确保治污不失败?治污企业重点抓好安全、质量、成本控制三项工作

铬渣是一种剧毒污染物,应严格避免皮肤和粘膜接触,根据水溶除毒工艺特点,项目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首先是强化人员安全教育,做到人员逐一培训上岗,关键岗位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其次是配足劳保用品和设施,包括工作服、手套、胶鞋、口罩、护栏等,未做好劳动保护不许上岗;再次是加强现场管理措施,按规范进行生产操作,安排专人检查负责,明确奖惩,严格执行。厂区在关键的地方装有电子监控探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由于措施到位,几年下来,整个解毒过程中没有发生一例安全事故。

铬渣治理是铬盐行业的难题,项目启动时,既没有铬渣治理国家标准,也没有解毒铬渣稳定性检测标准。为防范治理失败的风险,长沙市铬渣办根据《国家危险废物浸出毒性检测标准》及《长沙市铬渣治理项目工作大纲》,超前、自主、科学制订了《长沙市铬渣污染治理项目解毒铬渣稳定性检测暂行标准》和《试验方法暂行办法》,并得到湖南省环保厅批复试行。正是这一技术规范的突破和超前,使长沙成为铬渣治理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不仅通过了项目环评审批,获得了国家下达的项目补助资金,而且科学地规避了治理失败的风险,走在了全国铬渣治理的前列。

项目公司对质量控制尤为重视,建立和健全了各项生产管理、计量、检测制度,分别设立了生产控制化验室和产品检验分析室,而且通过了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检测资格认证,获得了CMA资质。生产线投入运行后,每班每工段检验一次中间产品质量,检验不合格将重新处理,直到中间产品检验合格为止。每处理500吨铬渣并检验合格后,再进行一次浸出毒性抽样复检,确保铬渣解毒处理控制指标完全达标。长沙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按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监督性监测,检测指标解毒铬渣浸出总铬、六价铬、钡每次都是全部达标,样品合格率100%。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项目延期时间较长,远远超出了公司投标时的预测,加上标准提高,物价不断上涨,用工成本不断增加,公司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为能圆满完成任务,项目公司仔细核算各生产环节,在确保解毒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优化设备、降低能耗、精简人员,将成本控制在公司能承受的范围内。特别是第一条生产线因故停产后,公司组织了高水平技改班子,在工艺和设备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改造,在技术指标、产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改进了工艺配方,精确控制加药流程和用量,严格过程检测控制,以满足新标准的各项指标要求。二是通过调整球磨机内钢球的大小配比和浆料浓度与流速的配比,大大提高了球磨机的产量。三是通过选用水力旋流器替代原来的振动筛,提高筛分效率,不仅节省了设备投资,还减少了操作人员,降低了管理成本。四是调整加药工序,由原来的药剂预制后投料改为自动控制、直接投料,在减少工序的同时,增加了反应物的浓度,加快反应速度,增加了产能。五是大大降低固液分离工序的能耗。使用板框加压过滤代替原来的真空压滤,不但提高了产量,而且能耗降低到原设计的30%左右,同时还使解毒铬渣的含水量由40%下降到30%以下。

除此之外,项目公司考虑到长沙秋、冬季干燥风大,解毒后裸露堆放的铬渣容易产生扬尘,而到春、夏又潮湿多雨,裸露堆放又存在水土流失和滑坡隐患,为避免给周围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决定对解毒后堆存的铬渣进行环保覆绿,在经过专家论证和设计后,聘请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施工,并自行负担全部费用。“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长沙市环保事业做出一份不一样的贡献。”

还有很多工作更艰难解毒才是第一步,铬渣治理任重道远

2011年4月28日,来自湖南省环保厅、长沙市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项目咨询、环评、设计、施工单位的40多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竣工验收会。大家在对项目通过验收感到高兴之余,更多地表示出对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的关注甚至是担忧。

来自湖南省环保厅的代表说,“这个项目可以说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典型案例,当然,这个案例也是一个反面的案例。铬盐厂存在几十年,现在要花多大的代价来偿还历史欠账?遗留下的这堆铬渣光解毒就需要两亿多元,后续整个工程的完成更是未知数。”这位代表深有感触地说,“这个代价太大了,非常惨重。希望以此为戒。”

现在,场地上土壤和水由于铬渣污染呈现出黄色,处理后就近堆砌的铬渣仍具有毒性,解毒只是将高毒的六价铬转变成一般毒性的三价,污染隐患并没有解除,污染物质依然存在。铬渣如何最终处置,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由于项目位处湘江边,湘江枢纽建成之后,这个地方的土壤将长期处在淹没线以下,对湘江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观测和考证。

长沙市环保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污染者创造的财富,与修复治理其破坏环境所需成本相比,相差成百上千倍,代价十分巨大。而承受者是整个社会,企业造成的污染要人民群众埋单,我们再也不能干这种傻事了。”这位负责人指出,长沙铬盐厂建厂几十年来,上缴利税几千万元,而现在光治理其遗留的42万吨有害铬渣就需要两亿多元资金,这还不包括已经造成的污染影响和对土壤、水环境的治理成本,“所以,我们要对环境资源的使用导入成本意识,坚持谁污染谁负责,谁破坏谁出钱的原则,限制对环境资源的掠夺式使用。”

长沙市化工勘察院的专家认为,做完铬渣解毒,“万里长征刚走完第一步,下一步还很艰难。解毒后的铬渣到底怎么处理,是就地填埋还是异地填埋还没定论,现在时间紧迫,拖不起,已经花了不少钱,再耽误几年,对长沙人民不利。”

湖南大学环境学院、湖南省环科院等单位的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铬盐厂周围200亩土地的修复问题,大家希望长沙市政府能够高度重视,尽快制定解决方案,把好事办好办彻底。

当天的验收会上,还有一位特殊代表,他来自长沙铬盐厂所在地——岳华村。他首先感谢各级政府和项目公司对铬渣的治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当地村民、居民一些心理上的恐惧。”然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对下一步的治理工作确定时间、目标,让老百姓放心。二是建议对地下水进行检测,视情况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三是相关部门就二次污染问题在村民中或者一定范围内做一些宣传解释工作,让百姓放心。这位代表表示,“我们会积极配合下一步的治理工作。”

项目环保单项验收报告建议,加快周边受污染土地地下水治理修复工作进度;加强解毒铬渣的防渗、防扬尘工作;确保解毒后铬渣稳定性以及尽快落实解毒铬渣的最终处理措施。经信委的验收意见中建议:请长沙市相关部门按照环保有关要求,妥善做好项目现场的污水处理等工作;对已解毒的铬渣要加强监管,定期监测和分析;在此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做好现场土壤土地修复的技术储备,尽快解决现场土地的修复问题。

由此可见,有关铬渣的治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套用一位环保人士的话,“铬渣解毒工作划上了句号,污染治理工作还不能划句号。”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长沙42万吨铬渣治理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做出示范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