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 环保行业优先吹响"集结号"
![]() |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时至今日,已经过去将近两个月,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不断深入,灾后重建早已提到了政府日程,城市规划,灾后重建的环境安全问题都是重中之中。上万只家禽被埋,污染治理设施损害严重,倒塌的医院、企业存放的放射源化学品,核设施老化失修等一系列环境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灾区人民的生活。
![]() 周生贤在灾区指导污染防控工作 |
面对环境危机,由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带队的21人应急工作组在地震发生后第二天即赶赴灾区,协调指导灾后环保工作的开展。 同时,国家环境保护部迅速启动了环境应急预案,成功处置了地震导致的多起污染事故。环境企、事业单位也积极行动,尽其所能,捐款、捐仪器设备等,然而灾区环境危机依然严峻。
[政府举措]
环境保护部就灾后环境安全征询专家意见 吴晓青要求全力以赴做好环境监管和评估
|
针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隐患,在第一时间内,环境保护部又先后发出《灾后废墟清理及废物管理指南(试行)》、《关于做好地震灾区过渡性安置区建设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地震灾区过渡性安置区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地震灾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指南(暂行)》等,指导灾区切实保障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点击更多
为确保灾区建筑垃圾处理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及时清运、妥善处理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在清理建筑垃圾过程中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避免疾病传播和有毒有害物质扩散,促进建筑垃圾在灾后重建中的资源化利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并发布《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试行)。点击更多
[水污染治理]
地震发生之后,灾区的水环境问题牵动着所有水业同仁的心。
陈吉宁:抗震救灾中水环境安全的系统思考 灾区遗体威胁水环境 环保部出台饮用水保护规范
[垃圾处理]
![]() 汶川地震产生建筑垃圾约3亿吨 |
震区垃圾处理设施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同时灾民和救援人员集中居住在安置点,大量的生活垃圾和伤员救治产生的医疗垃圾无法进行及时处理。这些垃圾成为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存在极大的次生环境灾害隐患,这些垃圾也是滋生蚊蝇、传播疾病的主要传染源,对灾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重庆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依据这次地震损毁房屋的数字估计,按平均每间10平方米,每平方米产生1吨建筑垃圾计算,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约3亿吨。研究人员称,地震所造成的建筑垃圾量远远超过中国每年建筑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总和。点击更多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牵头,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卫设计科研所、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参加编写的“四川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方案”,目前已通过建设部有关专家论证。点击更多
[专家建言]
为全面解决灾后环境问题,多方专家集思广义,希望为防止震后二次灾害的发生尽一点学界的绵薄之力。
日本专家提醒重视震后土壤污染治理 曹康泰表示:严防灾区重建过程中环境再破坏
地震产生的5亿吨建筑垃圾有望循环处理 建言:灾后重建应落实环境优先理念
[八方支授]
地震发生后,各地方政府和环保企业纷纷为灾区捐助环境设备,包括饮水机,水质监测仪器,消毒设备,固体废物处理所需的垃圾焚烧设备、垃圾清运设备、吸粪车、移动厕所等环卫设备。
|
日前,河北省定州市某建材公司副董事长杜世永专程坐飞机赶到四川,委托射洪县知识产权局把他的“采用建筑垃圾制备建筑砖块”和“粉煤灰渣建材制品养护机”两项专利技术无偿捐赠给灾区,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奉献一份力量。 点击更多
[处置经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