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山区工程性缺水的探索:解读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一条5公里长的水渠,从老鹰岩连接着1000多户农家门前的1100亩田坝,让罗甸县板庚乡罗化、平寨、对门和兴隆等村寨5000多农民笑逐颜开。
"有水了,我们就可以利用天然温室气候资源优势,种起‘菜——稻——菜’一年三熟。今年是有史以来的头季秋冬菜,亩净收入1600元。"正在田里采摘棒豆的平寨村老支书刘仁荣说:"加上一季早菜亩收入2500元,一季稻谷亩收入1000元,一亩田年收入5000元以上。"而在此前,由于工程性缺水,一到冬季,门前上千亩坝子只能撂荒。
三小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从5%提高到6.5%水利专家这样表述:喀斯特地形像一个大筛子,暴雨洪灾,雨后旱灾,地表渗漏严重,土层薄,保水能力差,地表水缺乏。
罗甸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带,山高谷深,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洪涝、伏旱交错,灾害频繁。
据统计,实施"三小工程"之前,罗甸农业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0.2亩,相当于全省0.41亩的一半,不及全国0.65亩的三分之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5%(不含河道内用水),远低于全省8.3%的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破解特殊地形的"水荒",罗甸需要"四驾马车"来拉动:沿大河溪谷区域实施"提水工程";对季节性缺水的区域实施水库"蓄水工程";居住在水源奇缺的岩石山区实施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三小工程";对远离水源的区域实施"引水工程"。
作为我省蔬菜基地的罗甸县,国家先后投入水利资金4.6亿元,掀起了重点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广泛发动群众建设"三小工程"的热潮。
据县水利局统计数据显示,到今年底,全县共建成水利工程460多处。其中蓄水工程86处;引水工程200余处;建成小水池(窖)近4万个;提水工程25处,提水装机容量724千瓦时;修建干渠、支渠近300多条600多公里。
罗甸初步形成了水利灌溉体系,水资源利用率从5%提高到6.5%,面上13万亩田地得到灌溉,有效灌面达8万亩,保灌面积7万亩;人均保灌面积从0.13亩提高到0.25亩,灌溉水利系数明显提高,为旱涝保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