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监测数据背后的三个追问
从3月8日起,广东省珠三角17个监测站点正式公布包括PM2.5在内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成为我国第一个按照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公布监测指标并评价空气质量的城市群。
随着PM2.5数据的发布,公众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追问:PM2.5监测数据说明了什么?如何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信?数据发布之后,如何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广东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和专家。
PM2.5监测数据说明了什么?
从3月8日开始,广东省环境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共发布国家新标准规定的六种污染物七项指标和空气质量指数的数据,包括PM2.5、PM10、臭氧、一氧化碳等,数据每隔一小时更新一次,只要登录广东省环保公众网就可以进行查询。根据广东省的统一安排,广州市10个站点和深圳的18个站点也同期按照新标准发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在广东省环境信息综合发布平台上,地图上通过不同颜色显示出了珠三角空气质量情况的形势图,还可以看到每一个站点的空气质量情况。比如公众关注的PM2.5污染情况,从图上可以看到,8日上午8点,整个珠三角核心区的PM2.5污染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浓度要高一些。再点击具体的站点,可以显示最近1小时均值和最近24小时均值两个数据。
据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陈光荣介绍,从近一年的监测数据来看,2011年,广州、佛山、深圳、东莞PM2.5的年平均浓度大概是在37-47微克/立方米之间,与新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限值相比,大概超出6%-34%。
陈光荣说,珠三角PM2.5的污染程度,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区域还是要轻一些。不过他也透露,按照新标准评价,珠三角9市的空气质量达标率将下降至60%-90%左右,甚至可能更低一些。实施新标准后,珠三角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将下降10%-30%。“新标准对珠三角空气质量达标率的影响是显著的,这是一份不太好看的成绩单。”
如果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信?
珠三角公布PM2.5监测数据后,不少市民发现,首批17个监测站点中,广州有四个,但一个在麓湖,一个在从化天湖,一个在磨碟沙,一个在花都,其中两个位于风景区,另外两个也比较偏。而广州市区的国控监测点都没设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由此得出的数据能否反映真实的空气质量?
对此,广东省区域大气科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钟流举说,珠三角17个点的选址是优化布局的结果,考虑的重点是代表性,每一点的选定都要符合国家的规范。珠三角对PM2.5的监测一共设了几种类型的监测点,有城区的,有郊区的,覆盖到珠三角地区的城乡,确保选点的代表性。
钟流举表示,目前国家的监测体系的监测点,大部分集中在各市的市区,在城市的外围监测点比较少。从全省的角度来看,需要在外围布局一些点,才能够科学评估整体的空气质量。而广州市区的监测点有的设在公园,有的设在学校,其中一个原因是建站的条件,有高度、角度和视野上的要求。珠三角也并不是所有的站点都设在公园、学校,也有一些设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如广州市监测站在吉祥路的站点,就是在马路边。
“事实上,城市外围监测浓度不一定会比市区低,有可能臭氧的浓度还会比市区高。PM2.5在大气中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在气流的作用下有输送的特点,所以农村和郊区的PM2.5数值未必就会低,有时候甚至会比城区高。”钟流举说。
数据公布后如何综合治理?
相比于PM2.5的监测和公布,排放控制和综合治理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那么,广东公布PM2.5监测数据后,将如何打这场持久战?
对于如何实施PM2.5减排,陈光荣提出了一份路线图: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第三,机动车污染控制。第四,加强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科学研究。第五,联防联控、部门协调、公众参与。
由于PM2.5粒径小、传播远,周边传输对大城市PM2.5的贡献率高,因此,广东重点强调要各部门协作,区域“联防联控”。
钟流举说,大气污染物减排涉及的部门很多,比如黄标车涉及交通、公安部门,优惠电价涉及发改、物价部门等。同时,减少机动车使用,主动淘汰黄标车,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因此,减排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陈光荣说,广东已经成立了珠三角区域联防联控机构,接下来将加大联席会议在决策、督查和考评上的责任,落实“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出来的各项任务,统一考核评估,使整个珠三角的空气治理取得成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