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亟待制度和技术进一步细化
《劳动报》报道,从去年推出试点后,上海的垃圾分类成了关注焦点。记者在走访多家试点小区后,看到了参与的热情,正是靠这股热情,全市1000多个试点小区的分类合格率普遍从当初的20%左右提升到如今的近70%。然而在采访中也发现,分类合格率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要想再度提高,需要制度和技术的细化。
现状
每一包都要现场开包分类
垃圾房里很干净,但在分拣员黄小毛分拣垃圾时,还是很难忽略掉空气中弥漫的阵阵异味,特别是看到黄小毛撕开塑料袋,用手在不新鲜的瓜果菜皮、黏糊糊的剩饭剩菜中翻检出放错的干垃圾时,不由胃部阵阵不适。身边的徐汇区汇成二村居委会支部书记潘阿姨笑着说:“习惯就好了,这种活我们都做过。”
起初达标率仅22%
从居民嘴里得知,居委干部不仅做过分拣垃圾的活,甚至可以说,居民垃圾分类合格率能从20%到如今的70%,就是靠居委干部的手撕出来、拣出来的。原来汇成二村从去年12月1日起,实行了垃圾分类,但半个月后,潘阿姨发现达标的家庭只有22%,因为混进了其他垃圾,小区湿垃圾惨遭“退货”。宣传会开了一个又一个,楼组长、志愿者敲响了一家家居民门,效果仍然欠佳,为了有效监督,居委会还把垃圾桶统一管理,结果有人索性把垃圾随地一扔。
居委干部带头“挑”
面对困境,潘阿姨和居委会主任卓阿姨两个人每天一早在垃圾桶前,每接过一包垃圾就当场撕开,现场分类。潘阿姨得意地告诉记者:“我们这个小区9成以上是动迁户,许多老人养成的习惯确实一下子难以纠正,但人心都是肉长的,他每天看着我帮他分类,总有不好意思的一天。”其他居委干部和志愿者也主动站出来,分散到小区不同的垃圾桶前帮助、监督居民分类垃圾,最终让合格率达到7成。
监督员有时忙到凌晨
古美街道是闵行区的试点街道,目前有45个居民区实行了垃圾分类,古美三村就是其中一个。60多岁的金师傅戴着绒线帽,穿着绿马甲站在小区露天垃圾桶前,“检查”居民的垃圾袋。每天早6时30分到8时30分,晚上6时到8时两个扔垃圾的高峰时段,共有8名志愿者现场指导。
刚开始做督导员时,有居民把垃圾袋往桶里一扔就走,金师傅提醒他没分类,却被责怪多事。委屈归委屈,金师傅还是当场解开袋口替居民分类,并不厌其烦地讲解;对那些扭头就走的居民,还得请楼组长和居委干部帮忙上门宣传。渐渐地,垃圾分类的居民参与度提高到70%。
实施垃圾分类后,分拣员的活一下子激增。古美三村的垃圾房前,分拣员老金一边熟练地划开垃圾袋,一边告诉记者,自从实施垃圾分类后,每天4时不到就开始工作,像除夕夜垃圾特别多,他和老伴俩人干到凌晨3时,几乎一夜没睡。
体验
一个处置中心日处理150吨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市民担心小区实行垃圾分类了,到了末端干湿垃圾仍会混在一起,对此,绿化和市容局向市民承诺,试点小区产生的湿垃圾绝对不会“混装、混运、混处”。
那居民家中的垃圾分类投入垃圾桶后,去了哪里?为一探垃圾的“踪迹”,记者对古美三村的居民垃圾作了追踪。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同垃圾的去处将进一步细化:专用分隔空间里的垃圾积累一定数量后,由物业公司联系专业企业处理;厨余垃圾由环卫部门专车送往相关企业生产化肥或饲料;“其余垃圾”由环卫部门负责统一填埋或焚烧。
“运送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车辆不一样,来的时间和频率也不一样,所以居民分好的垃圾不会混在一起”,居民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正说着,一辆标有“厨余垃圾”字样的环卫车开了过来,在收集了古美街道试点小区内的湿垃圾后,再有专车把湿垃圾送到末端处置中心。
记者跟随着当天的湿垃圾运输车,来到吴泾工业区内的闵行生活垃圾应急资源化处置中心,目前还处于基建阶段,整体工程预计6月份完成。在垃圾堆场旁,6、7位工人正在垃圾堆里进行再次分拣。
负责处置垃圾的元钧环保企业负责人说,厨余垃圾的再利用过程并不复杂:在分拣、破碎、脱水后,与园林垃圾、菜场垃圾等辅料同时送入混合设备中进行混合,最终经过发酵再利用。
目前应急中心每天可以处置湿垃圾8吨,处置中心建成之后可以日处理厨余垃圾达150吨。
困境
制度和技术上突破更重要
毫无疑问,热情和坚持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仅靠这些还不够,制度和技术的突破显然更重要。
分拣员最多每桶补贴8元
据闵行区绿化市容局市容环卫科朱仁良科长介绍,目前在垃圾分类环节中,分拣员相当重要,在试点开始时,一些保洁员认为分拣垃圾增加了工作量,有一定情绪。区里对分拣员进行了一定补贴,补贴不是平均奖,也不是全靠数量。像古美三村有1000户居民,每天能分出3、4桶湿垃圾,如果数量达到要求,每桶给分拣员8元补贴,如果垃圾量没达到要求,每桶只有5元补贴。有了补贴,老金虽然工作辛苦,但也非常乐意,每月可增加1000元,而且在垃圾分类中,他可以发现许多可回收垃圾,增加了不少意外收入。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有部分试点街道居民区因为物业不配合,难以推进。老公房相对来说群众基础更好些,相反在高档商品房小区里,对于这种公益性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还不高。
合适的收集袋也是难题
相关主管部门人士承认,目前在生活垃圾分类推行中,对物业公司缺乏相关制度、机制、考评。有人建言献策,应推动物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使分类政策“落地”。比如可制定一套标准,规定若小区垃圾分类不达标,环卫所可拒收该小区垃圾。
在垃圾分类技术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根本没有合适的湿垃圾收集袋,此前在部分试点小区发放的可降解垃圾袋降解时间长达20天,和湿垃圾末端处置时间不同拍,这些垃圾袋到了分拣员手里,同样难逃撕开命运。
建议安装家庭处理器
湿垃圾减量得到了全社会关注,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赵烨在书面意见中提出,本市能否率先推广家庭餐厨垃圾处理器?开发商在建造商品房的同时,能否在厨房下水道增加相应处理装置?
“采用家庭餐厨垃圾处理器,可处理残羹剩饭、肉鱼骨刺、蔬菜梗叶等有机垃圾,将垃圾研磨粉碎后与水混合成液态直接冲下水道。”赵烨指出,经过处理,不仅能减少居民厨房尤其是存放垃圾桶的橱柜内臭味、使得清理排放家庭垃圾成为一项轻松干净的工作,也能有效减少环卫部门垃圾收运过程的二次污染及收运处理的难度和成本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