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修复:你不知道的朝阳产业
我们的环境每一天都会遭受污染。过去,修复被污染的环境主要依靠大自然自己去解决。偶尔某个污染严重的区域,要进行再开发时,可能会采用一些修复措施。
而面对那些无法修复的资源,多半就任自然界去慢慢消化、吸纳。近来情况似乎出现了一些变化,在预防环境伤害方面,各地开始有了初步的作为,环境修复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
“刮土疗毒”,修复环境
经过辽宁省环保局、辽宁省环科院等部门专家的检测验收,沈阳铁西区重型文化广场在2010年采用了“刮土疗毒”,重新恢复生机。被煤焦油污染的土壤全部被清运处理完毕,占地3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以清新环保的身姿迎接市民休闲健身。
铁西区居民、沈阳化工大学教授李庆禄告诉记者:“有人说,原重型集团的地块要用作文化广场,基本不涉及居民住宅、饮用水等,安全隐患并不大。但无论如何,被污染的土地终究是环境安全隐患,政府应当投入巨资清除被污染的土壤,还百姓一个清洁无污染的环境。”
据了解,该工程共计投入400万元,将原重型集团焦化车间占地800平方米的焦油池及周边土壤共计2150吨被污染土壤,全部运送到辽宁牧昌危险废物处置公司进行处置,原地重被干净的土壤填埋。
在河南偃师市,有20多年历史的兴华冶炼铸造厂倒闭后,厂内地表土中铅、砷、镉等重金属污染并未随之消失,偃师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刮土疗毒”,最深处挖到1.5米,将数百立方米“毒”土运到危险废物填埋场。
这些毒土到底是如何治理的呢?业内专家指出,由于当前危险废弃物的处理技术成本高昂,有些一时无法处理的危险废弃物,就只能先固化后,再安全填埋,在保证环境风险最低的情况下,静待未来的技术突破。
防范环境污染,加强源头防控
环境修复能否持续见效的前提是建立预防环境伤害的机制。2012年4月中旬,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四川内江市,采访了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
这个园区在2011年6月5日落成,为西部唯一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015年全部建成后,年可聚集再生资源18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4万吨,实现再生资源产值近100亿元。
据四川内江市人大主任王宾介绍,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位于内江市椑南乡“牛棚子”,原是自发形成的废旧物资一条街,是辐射西南的废旧物资集散地,但因其严重脏乱差和消防安全隐患,成为内江市重度污染和高危地区。
2009年,中国再生资源开发公司与四川省农业资料集团共同投资,在“牛棚子”兴建现代化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王宾说:“这个项目可减少污水排放40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多万吨。”
按照环境保护部的规划,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都在“十一五”末期或者“十二五”初期,建成了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和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全国至少有10个省市的区县一级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一些省区已经开始大量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基层城乡综合环境治理开始初见成效,像成都平原地区,行人在路上已经很难见到垃圾堆。这些措施的推进都对整体防范环境污染风险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修复环境要尊重自然修复能力
李庆禄认为,环境修复一定要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有些地方降水在400毫米以上,种植树木可能是有望恢复生态的。但如果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树木尤其是高大乔木,很可能就会在当地产生副作用,成为“抽水机”、“蒸发器”。“在这样的地方,要么让当地物种自由生长,要么就恢复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而不要以为种树就等于恢复环境。”
在四川成都的郫县新民场镇云桥村,国际著名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协助当地村民,把一块50多亩的土地恢复为天然湿地。项目初期,通过在湿地周边补栽本土木本植物,促进湿地范围内的植被恢复,占用有利生态位,避免外来物种再次入侵。
同时,对湿地多年淤积的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挖深和扩宽,补栽具有湿地净化功能和物种生态功能的湿地植物,以确保湿地水域与陆地之间立体的生态系统得以巩固。现在,这片湿地已经具备了自然修复的功能,成为成都湿地维护与监测、自然研究、环境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北京,环保志愿者张祥一直在关注清河的污染。在他看来,让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让肮脏的尾气排入空气时先进行净化,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是环境修复的基本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尊重河流的环境伦理,让河流保持其自然生态属性,河流才可能恢复健康。
山西省环保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调研员闫晓兴告诉半月谈记者,近年来,山西省积极开展环境治理和修复工作,包括矿山修复、植树造林、流域治理等,效果十分明显:许多矿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得到了回升;塌陷区的治理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矿区道路通过硬化,大幅减少空气扬尘污染,环境污染得到遏制。
环境修复产业前景看好
在近期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说,中国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正逐步显现出来,对此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重视和重点关注,针对河流、湖泊、土壤等方面的环境修复与生态修复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专业公司也已进行了一系列宝贵的探索与实践。
据业界估计,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目前的市场规模在几十亿元,2015年有望达到400亿元。王灿发告诉半月谈记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修复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大众的环境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境修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目前,我国正积极与修复产业发达的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引入先进理念与经验,掌握成熟技术与设备,学习市场运作与规范等。王灿发表示,在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环境修复产业将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健康发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