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拯救”蓝天
1月23日,上午10点多,微风,东京都环境科学研究所,楼顶上PM2.5监测仪的数值是4微克到5微克/立方米。这个数值远远低于日本国内的PM2.5浓度标准。日本的PM2.5环境标准值是每天不超过35微克/立方米,年均不超过15微克/立方米。
实际上,日本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起步并不早,但是,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媒体的报道,推动了日本大气治理。
【监测】
PM2.5超70要停课
当每立方米PM2.5浓度达到70微克时,要告知市民。因为日本的环保专家认为,PM2.5浓度超过70毫克/立方米就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目前,日本全国800个地方设有PM2.5监测点。东京都环境科学研究所是800个PM2.5监测点之一,也是东京都80个PM2.5监测点之一。不大的二楼露天场地上,摆着两种类型的监测仪器。
第一种监测仪的过滤物是一个类似纸带子的物体,可以自动传送,每小时换一次,自动分析成分,显示PM2.5的浓度。这台仪器可以测量每小时大气中PM2.5的浓度。
第二种监测仪内有一个巴掌大的圆形滤网,每24小时换一次。换下来的滤网被送入实验室分析成分。这种仪器重在监测空气中PM2.5的成分。
收集的数值可以通过因特网通知民众。当每立方米PM2.5浓度达到70微克时,要告知市民。因为日本的环保专家认为,PM2.5的浓度超过70毫克/立方米就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此外,如果PM2.5的数值超过70毫克/立方米,环保专家还呼吁地方政府要求国民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要指导学校停上户外体育课。
汽车尾气是产生PM2.5的原因之一。东京都环境科学研究所是政府下设的研究所,其主要研究就是针对尾气排放。汽车厂商的新车型,要送到这里来抽检,一年大概要10类大型卡车进行检查,一类大概需要2个星期。
这里的汽车尾气监测房屋并不大,像个车间。一辆大型汽车停在中间,车身上连着仪器设备和管子,轮胎下面是类似健身房跑步机传送带的东西。因此,虽然汽车原地不动,这里仍可以收集汽车运行时排放的尾气数值。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进行展示时,大车的运行速度是60公里/小时。
为了模拟真实环境,监测房屋内还有模拟汽车运行时的气流。轮胎下面的地上安有转轮,像在外面开车一样给车轮加了摩擦。在进行检测和分析时,可以模拟汽车真实行驶的情况,比如快、慢、刹车等。
研究所根据监测的结果,总结出10个环保开车的建议,比如不要急刹车、不要经常加速减速、停车早一点等,倡导公民绿色驾车。
在空气质量方面,东京都比日本全国标准的要求要严格。东京都环境科学研究所调查研究科长樋口幸弘说:“东京人口集中,产业也集中。如果排放标准与其他城市一样,对居民的影响会更大。因此要严格一点,才能保持与其他城市一样的环境。”
【监督】
居民可进工厂查看排放
日本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候,一个孩子患了气管炎之类的病症,如果医生认定他是由于受到大气污染而生病,孩子及其所在的家庭会拿到国家的补偿。
日本“夺回”蓝天的战争,实际上已经打了几十年。
日本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时候,是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松井女士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初来中国留学。她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初到北京,觉得天空十分蔚蓝,好像从没见过这么蓝的天空。”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副产品,就是环境的代价。曾经在日本驻华大使馆工作的日本环境省专家岡崎雄太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那时候日本小学的校歌中以“工厂的烟囱上有七彩的烟”这样的词汇来赞叹日本经济增长的速度。
日本四大著名的公害病,就包括空气污染引发的四日市哮喘。四日市哮喘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由石油化学联合厂排出硫酸化物为主的大量污染物质引发。其他三大公害病是熊本县第一次水俣病、新潟县第二次水俣病和神通川痛痛病。
随着公害的增多,人们对政府的诉讼开始增加。很多日本民众将政府和企业告上法庭,并最终取得胜利。媒体也发挥自己的作用,大力报道环保问题。
日本驻华大使馆公使堀之内秀久曾撰文称,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到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6年间,晚间新闻节目上报道次数最多,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新闻有两个:一是越南战争,二是有关环境污染、公害和公害病的报道。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重视环境问题。1970年的国会,由于集中讨论环境公害问题,而被称为“公害国会”。1967年,日本制定了《公害对策的基本法》,1968年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止法》,规定了一氧化碳、碳化氢、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容许量。1971年,日本增设了环境厅(环境省的前身)。
日本各地地方政府、居民、企业纷纷缔结了公害防止协定,居民可以进入工厂内部监视污染物质的排出情况。1978年,日本仿效美国,推出了“日本版马斯基法”,加强了汽车尾气管制。
日本环境省地球环境局官员染野憲治说,日本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候,一个孩子患了气管炎之类的病症,如果医生认定他是由于受到大气污染而生病,孩子及其所在的家庭会拿到国家的补偿。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制定环保标准,也不能没有企业的参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对企业有了严格的环保标准。染野憲治介绍说,治理大气污染方面,日本对企业有融资便利和税制优惠。比如,企业要改善排放标准,装新的环保装置,这个设备可以不征税,或者提供低息贷款。
【维权】
政府车企因汽车尾气败诉受罚
住在东京都内“环状7号线”等主干道沿线的居民们状告日本政府、东京都政府、当时的日本道路公团和汽车制造厂商。原告称,由于公路上来往车辆排放的尾气造成了大气污染,损害了沿线居民的健康。
为了对付汽车尾气,1996年,在东京进行了一次著名的“东京大气污染诉讼”。
住在东京都内“环状7号线”等主干道沿线的居民们状告日本政府、东京都政府、当时的日本道路公团和汽车制造厂商。原告称,由于公路上来往车辆排放的尾气造成了大气污染,损害了沿线居民的健康。对此放任不理、不作为的日本政府和东京都政府也负有责任。
“东京大气污染诉讼”有着典型的社会环保背景:由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汽车公司推出小型柴油车,风靡日本。但相比汽油,柴油会排放出更多污染物质。而且,汽车越来越多,尾气的排放对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
“东京大气污染诉讼”在2002年做出了一审判决,认可原告的部分请求。针对一审判决,除了东京都以外的原告,都进行了上诉。不过,此案仍然在2007年达成了双方和解,由被告出资设立东京都哮喘病患者救济制度的建设,中央政府需探讨并制定关于PM2.5(合理浓度)的环境标准。
在众多被告中,东京都是最早认错的。那时,东京都正在开展“柴油车NO作战”。2003年10月开始,东京都和临近的琦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联手,禁止不符合PM排放基准的柴油车上路行驶。车主要么更新换代,要么安装政府制定的PM削尖装置。如果坚持拒不遵守,处以最高50万日元罚款。
在管制开始前一年半的2002年3月底,在管制范围内的车辆达到20.2万辆,而管制实行了1年零3个月之后的2004年12月底,管制车辆只有7000辆了,成功减少或者替代14.9万辆柴油车,另有4.6万辆车安装了PM削减装置。在2002年,东京都内的34个SPM大气浓度监测站点中,没有一个达标;到了2005年,则全部达标。
对于管制的效果,东京都市民很形象地说:“以前每天晾晒衣服的时候,用抹布擦拭阳台栏杆,抹布如墨一样漆黑。管制以后,现在不再那么黑了。”也有市民说:“我干的是邮递工作,以前骑摩托车后用指尖擦脸,指尖往往变得漆黑,不过最近几乎不会再这样了。”
此外,对于节能环保汽车,日本政府也提供支持。日本环境省地球环境局官员染野算了一笔账:“目前日本开混合动力车的人比较多。买新车时,混合动力的车贵一些,不过有政府补助金和税制优惠,而且开10年的话可以节油,油费也便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