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异味成“通病”呼唤水源保护
从2014年1月至今,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媒体曝光的自来水异味事件已达10起。其中有6起,相关部门对水质的取样送检后得出异味水检测合格或达标的结论。3月14日,环保部发布了首个全国性的大规模研究结果。结果显示,我国有2.5亿居民的住宅区靠近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
自来水散发着异味,与水质的变化有必然的关联,与是否影响身体健康以及检测是否合格却不必然能够划上等号。比如,自来水中少量的挥发性有机成分,或许不会直接损害健康,但饮用时间长了,累积成害的影响是肯定存在的。而至于能否被检测出来,一者需要检测的范围足够大,二者对应的标准也要相当严格。此外,检测与发布机构的立场,也向来都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
自来水散发着异味,一定程度上与水务企业的生产工艺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水源变化,污染成分的介入,使得一般性的生产工艺不能够满足生产安全用水的需要。比如,今年1月杭州自来水异味的元凶,是一种主要物质是邻叔丁基苯酚的成分,主要用于抗氧化剂、植物保护剂、合成树脂、医药、农药中间体及香精香料的原料。自来水被污染,是工业企业排污所致。从伦理上讲,自来水企业没有道义将自来水生产变成彻底的治污,反而自来水异味所产生的公共影响,都让自来水企业有“背黑锅”的嫌疑。
自来水散发着异味,就应当被视作水质污染,这样的污染不能以单纯以成分是否危害健康作为标准,而是应当以水体中该不该含有此种成分作为唯一标准。从报道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异味事件,都是水源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源头没有好水,或者水源水质变化的波动,必然会形成自来水安全的隐患。
自来水异味事件频发,不能单纯视作一个又一个个案,也不能等同一类现象来看待。它的出现,意味着水源污染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具有普遍性与警示性,绝不是加强自来水生产安全的管理那么简单。尤其是一些城市自来水取水水源地,毗邻居工业企业,而有的以大江大河作为水源地,污染面源比较复杂,直接危胁饮水安全。
“异味成通病”应是水源保护的“集结号”。提高自来水水质标准并强化强制力,如新国标与国际接轨,多达106指标,并建立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应该来说这些固然是必需的。但是,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没有优质稳定的水源作基础,这些质量标准多少都有画饼充饥的意味。
解决自来水水质问题,根本还需要关口前置,真正让水源保护硬起来。一方面要建立地方政府的责任机制,强化保护的动力,不能出了问题都由水企来买单;另一方面要建立水源地常态的监测体系与监测机制,强化监测的独立性,用动态的数据说话,倒逼地方政府控污和治理取水水源地综合环境,保障饮水安全最基本的民生权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